-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 六经皆文 与周代经典文本的诗学解读
“六经皆文”与周代经典文本的诗学解读
傅道彬
内容提要 古典文学的研究应该注重对周代经典文本的研究,与“六经皆史”的命题相平行
的理论是“六经皆文”。钱锺书从诗人的立场出发认为“六经皆史”,已是老生常谈,与其说
是“古诗即史”,不如说是“古史即诗”,这里包含了“六经皆史”的另一个表达:“六经皆
诗”。以六经为代表的周代经典文献,不仅是经学的、政治的,更是文学的、艺术的,是文
学的范本。“诗可以观”是周代诗学的重要观念,通过诗的文化考察,可以观礼、观政、观志、
观美,可以观察整个社会生活。
关键词 六经皆文 六经皆诗 文言革命 春秋五例 诗可以观
解读诗学,应该从解读经典开始。即使不把“六经”当做“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神圣教义,
仅从文学意义上说,“六经”也是文章与诗学的经典文本,因此很早就有人提出“夫文章者,原出五经”
的论点。明清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六经皆史”的理论,力图将神圣的经学回归朴素的历史,显示了思
想和学术理论的巨大进步。但是仅仅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经典,很容易遮蔽了经典的诗性品格与艺术灵性。
因此钱锺书先生提出,与其说是“古诗即史”,不如说是“古史即诗”,我们可以把文学的诗解释成历史,
为什么就不能把历史理解成文学的诗?这样,就不是老生常谈的“六经皆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六
经皆文”,而是文学本位基础上的“六经皆诗”。
一 “文本于经”与“六经皆文“的理论命题
清代学者章学诚(1738—1801)提出的“六经皆史” 的理论,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学
术命题。让神圣的经学回归朴素的社会生活,把一切典籍都归于历史学和历史文献学,使得渐趋没落
的经学研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出现了新的曙光与生机。而当人们热衷于分析“六经皆史”的理论
蕴涵的时候,却较少有人注意与“六经皆史”理论平行的另一个命题——“六经皆文”。
清代颇负盛名的文学家袁枚(1716—1797)是“六经皆文”的有力倡导者。他在与师友论学的信函中,
反复强调六经的本质是文学是文章是艺术,认为“六经者,亦圣人之文章耳” ,“六经者文章之祖,
犹人家之有高、曾也” ,面对六经,袁枚关心的不是原道征圣的抽象意义阐发,而强调了经学的文
章属性和审美意义,经学归入了文学,也就归入了他倡导的文学的性情与灵机,因为他的文学观念是“自
① 《庄子•天运》始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说,《乐》无文字,依《诗》而立,
所谓“六经”,或称“五经”,这里的“六经”称谓,只是沿用旧说而已。
② 章学诚《文史通义》开卷即谓“六经皆史也”,然钱锺书《谈艺录》则以为王元美、胡元瑞、顾炎武等早有“天
地无非史而已”之类的论述,王阳明更是明确提出“五经亦史”的主张。然“六经皆史”虽不自章实斋而出,但他在当
时条件下重提此论,又作为《文史通义》全书的立论之基,其意义与一般性的泛泛之论确有不同,有开风气之意义。
③ 袁枚《答惠定宇书》,《小仓山房诗文集》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9页。
④ 袁枚《答定宇二书》,《小仓山房诗文集》第三册,第1531页。
·4 ·
“六经皆文”与周代经典文本的诗学解读
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管堆垛” 。在他看来,六经的文学意义甚至大于经学意义:
文章始于六经,而范史以说经者入《儒林》,不入《文苑》,似强为区分。然后世史家俱仍之
而不变,则亦有所不得已也。大抵文人恃其逸气,不喜说经。而其说经者,又曰:吾以明道云尔,
文则吾何屑焉?自是而文与道离矣。不知六经以道传,实以文传。《易》称修词,《诗》称词辑,《论
语》称为命至于讨论修饰,而犹未已,是岂圣人之溺于词章哉?盖以为无形者道也,形于言谓之文。
既已谓之文矣,必使天下人矜尚悦绎,而道始大明。若言之不工,使人听而思卧,则文不足以明道,
而适足以蔽道。故文人而不说经可也,说经而不能为文不可也。
袁枚认为,明道意义的六经得以流传,是得力于文学意义的辞章之美,把经学与文学、儒林与文苑简
单区分开来是牵强的不切实际的。与将文学攀附于经学的“宗经征圣”的理论不同,袁枚强调不是文
学攀附于经学,而是经学依赖于文学,“不知六经以道传,实以文传”,明道终究要立足于文学的根基,
没有文学基础的“道”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既已谓之文矣,必使天下人矜尚悦绎,而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