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案问题概念化与咨商策略的建构
個案問題概念化與諮商策略的應用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 弘光科大、中台科大兼助理教授 台中高農教務主任? 高考及格諮商心理師 一、前言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技術協助諮商員蒐集當事人資料、聚焦當事人問題、形成預測或假設,據以擬定具體的諮商策略,簡言之這是一種諮商員思考當事人問題型態的方式。 二、形成當事人問題的因素 ? 個人因素-遺傳、生化因素 ? 家庭因素-家庭環境、父母管教方式 ? 學校因素-同儕關係、師生互動、學 校經驗 ? 社會因素-社會制度、社會風氣 ? 文化因素-個人主義vs.集體主義 三、引發當事人問題的情境 ? 缺乏-不足感(親情、經濟、友伴) ? 失落-失去擁有(離婚、死亡) ? 傷害-生理或心理的(剝奪、虐待) ? 衝突-為難、選擇的困境(師生衝突、 親子衝突) ? 挫折-無法達成目標(學習、親密關係) ? 威脅-令人不安的感受(生理的威脅、 心理的恐懼) ? 其他-車禍、火災、地震(創傷後壓力) 四、當事人的反應方式 1.情緒反應 ? 表露感覺-喜、怒、哀、懼 ? 表達方式-否認、壓抑、攻擊、身 體症狀、物質濫用 示例 ?對於這個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當老師罵你時,你覺得頭痛,頭痛背後的感覺是 什麼? 四、當事人的反應方式 2.認知反應 ? 非理性信念-絕對、必須、應該 ? 認知扭曲-個人化、誇大、二分、完美 主義、負向內言 示例 ?對於這個問題你有哪些想法? ?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你這些假設? 四、當事人的反應方式 3.行為反應 ? 口語與非口語 ? 行動 ? 身體反應 示例 當這個事件發生時你正在做什麼? 當這種事情發生時你是怎麼處理的? 四、當事人的反應方式 4.身體反應 ? 身體病痛 ? ?創傷症狀 五、問題概念化模式一 五、問題概念化模式二 Lazarus的BASIC ID 模式 1.? B:Behavior(行為) 2.? A:Affect(情感) 3.? S:Sensation(知覺) 4.? I:Imagery(心像) 5.? C:Cognition(認知) 6.? I: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人際 關係) 7.? D:Drugs(藥物) BASIC ID個案型式概要表 B:行為 被動反應 、說話緩慢、 飲食過量 A:情感 孤獨 、沒人愛 、否認關心 S:知覺 肌肉緊繃、 聽力減損 I:心像 經常夢見被處罰 C:認知 負向的自我語言、 外在歸因 I:人際關係 與人互動表現退縮 D:藥物 胃不舒服、 經常頭痛 五、問題概念化模式三 ?安全型依附-容易建立維持親密關係。 ?焦慮型依附-人際關係較拘謹,喜歡他 人讚美。 ?逃避型依附-人際關係疏離。 ?排除型依附-人際關係喜歡獨立,不喜 歡依賴別人。 六、可用的諮商策略 ?正向心理學觀點 ?建立共融關係 ?重新框架 ?問題外化 ? 例外架構 ? 認知調整 ??力場分析 ??做成決定 七、可用的諮商技術 ?澄清(clarification) ?關係的立即性(immediacy) ?簡述語意(paraphrasing) ?面質(confrontation) ?同理心(empathy) ?自我開放(self disclosure) 八、結語 ?諮商是技術,也是藝術,運用之妙,存 乎一心。 ?不是學生不好,只是未找到幫助他們的 方法,期許自己是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 * 探 索 1.建立支持與發展性的治療關係 2.鼓勵個案說故事 3.鼓勵個案探索想法和感覺 4.從個案的觀點了解個案 洞 察 1.與個案一起建構新的洞察 和了解 2.鼓勵個案決定他們在想法、 感覺行動上所扮演的角色 3.與個案討論治療關係課題 行 動 1.鼓勵個案探索可行行為 2.協助個案決定行動 3.催化行動技巧的發展 4.對個案嘗試改變做回饋 5.協助個案評估改變 外在情境 缺乏 失落 挫折 衝突 傷害 威脅 其他 主觀反應 身體 反應 行為 反應 情緒 反應 認知 反應 內在 需求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