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学美、日学生之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末留学美、日学生之比较

太原师范学院2005届本科毕业论文 清末留学美、日学生之比较 系 别 历史系 专 业 历史学 姓 名 谭宗明 指导教师 周以岗 二00五年十二月 清末留学美、日学生之比较 内容提要 留学生是清末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的主力军。从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40年间,清帝国向英、法、美、日、俄、德等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数万名留学生,其中尤以赴美、日两国留学生人数最多而又最具代表性。派遣留日学生,乃是清帝国为拯救其行将灭亡的皇权而采取的措施,因为“法、美等国皆以共和民主为主要政体,中国断不能效仿。”但恰恰是带有学习日本宪政任务的留日学生一次次的发动起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美国以民主共和为政体,提倡自由平等,而留美学生经过数年西方文化的熏陶,却转变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归国后大多服务于专制的清王朝,无一人参加过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为目的的历次起义。 关键词 留美幼童 留日学生 比较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先生的这名言告诉我们,正确认识世界,顺应时代潮流,是一个民族独立和振兴的必备条件。但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封闭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眼睛。清帝国统治者在“天朝上国,万世长存”的迷梦中年复一年的沉睡着。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的大炮炸开了国门,中国在睡眼惺松中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转换,即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种转变至今没有完成,但已积累了150年的经验。现在回头来看,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与世界连为一体的社会,中国要现代化首先要走向世界,了解世界。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清末,出于救国救民的政治追求和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逐步加深,进洋学堂和出洋留学慢慢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从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40年间,数万中华学子遍布英、法、俄、日、美、德等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其中尤以美、日两国留学生人数最多而最具代表性。这是鸭片战争后几十年来国际局势变化和国内政治、思想演讲的必然结果。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掀起的留学潮,使绝大部分留学生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炽热的爱国心,这是毋庸质疑和不须讨论的。本文讨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以民主共和为政体,提倡自由平等,而1872年留美的120名幼童(其实也可以包括辛亥革命前的全部留美生)学成归国后,无一人参加过以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府为目的历次起义包括辛亥革命。他们在美国经过几年西方文化的熏陶后,却转变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派遣留日学生,乃是清政府为维护其行将倾覆的统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其目的,以清廷出使日本大臣杨枢的一封奏折说的最明白:“盖美、法等国皆以共和为主要政体,中国断不能效仿,而日本立国之基础遵守中国先圣之道……盖日本所变者治法而非常经,与圣训正相符合,即中国舆论亦以日本之变法参酌得宜,最可仿效。” 但恰恰是带有学习日本宪政任务的留日学生一次次的发动起义,最终推翻、葬送了大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留学美国的学生日后成了中国社会各界的“亲美”派,留日学生的绝大部分却成为坚决的“反日”派。留日生周幼海在其著作《我与日本》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留日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是成功的,对日本却不成功;中国到英美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是不成功的,对英美则是成功的。”② 也就是说,留日学生多具有爱国反日精神,留英美学生则有一种亲英美,看不惯中国现状而指手划脚的毛病。本文将从中国,美、日两国和留学生个人经历三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中国国内留学潮的涌动 幼童赴美留学之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大举入侵,外交事务日益增多,而因为长期的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清政府对西方世界极端无知,因此急需一批善于和侵略者打交道的外交人员。虽然开设了北京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等外语学校,但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外交事务。而同文馆的学生也只是从书本上和课堂里对外国有所了解,一旦真正接触外交事务,往往笑话百出,事倍功半。奕诉曾多次在奏折中提到:“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渐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惟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③ 此外,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中国面临着一大“变局”。在此期间的奏折、官书、文集、日记等比比皆是,尤以李鸿章说的深刻:“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如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