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 《宋明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3课 《宋明理学》

【学思之窗】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解题关键: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 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本课测评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宋)张载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鲁迅《旧事重提》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 (清)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答案提示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 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尽管在宋代程朱理学曾被斥为“伪学”,但是教育和考试的大权仍在理学家手里。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许多学生成了理学的传播者;考试只取赞扬理学的人。再就是理学家们还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他们的道德标准强化了封建秩序,适用于小农经济的社会,于是统治者对理学的限制逐渐松弛下来。最终它从民间书院的讲习进入了官方教育与选拔系统,渐渐进入权力中心。 (1)心学的开创者是_______,其核心命题是“ ” 他的名言“ ”。 (2)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______________,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 心即理也 系统的心学理论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3.心学出现的影响: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二、理学发展的阶段 3.宋明——理学发展:陆王心学 1.心学的出现和成熟 2.心学的基本内涵: 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陆九渊 “致良知”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人称阳明先生。他以反对正统朱学的姿态出现,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一切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而不是由踞于心之上的“理”所派生出来的,从而肯定意识为第一性。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在心中,不必去外求。 贵州修文阳明洞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