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国的史学.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中国的史学

一 史学关乎国之根本 吾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来之历史,乃所谓人文化成。 今则欲尽弃故常,一扫而空以为损,一因西方以为益。则西方传统纵其尽善尽美,亦恐无以益于此一空之我矣。 (P.140) 人文日新 中国思想之伟大处,在其能抱有正反合一观。P.92) 一切新则胥向此旧而前进。故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倘无新,则其旧将失去,不得仍为旧。惟中国乃为举世其他民族中之最旧者,历世已五千年以上。即读一部中国史,例证显然矣。(P.94) 因其性而有革,乃能趋向于更可好者,中国人谓之化。一切变,当在化之中。以所欲,变所好,则变而非化,中国人乃以此为戒。(P.96) 创新之贵在通于传统 中国史学有所谓鉴古知今,亦即一般学问之所谓温故而知新。朱子诗: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新知即从旧学来,此旧学新知之一贯相承,即自然科学亦不能例外。……故学必贵有旧传统,而知乃始有新启发,新旧自有其一贯融通处。P.100) 故求深切体会中国民族精神与其文化传统,非治中国史学无以悟入。(P.94) 新史学之开拓者 章太炎(1869-1936),早年学出俞樾诂经精舍(23-29岁),熟读古典经史典籍。 投身革命,力斥改良。1900年,《訄书》刊印,作为标识。1906年撰成《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创始者之一。 1930年后,归隐苏州,讲学经史。 读史关乎国本 有史而不读,是国家之根本先拔矣。 史之有关于国本者至大。秦灭六国,则六国之史悉焚之。朝鲜亡后,日人秘其史籍,不使鲜人寓目。以今日中国情形观之,人不悦学,史传束阁,设天降丧乱,重罹外族入寇之祸,则不待新国教育三十年,汉祖、唐宗必已无人能知。而百年以后,炎黄裔胄决可尽化为异族。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外,其道奚由!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 钱穆《国史大纲》(1940)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温情与敬意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既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其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文化之转变与发皇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二 中国史学的基本典籍 1.《尚书》28篇 ▓虞夏书4篇:《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 ▓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书19篇:《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中国文明定型于西周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917) 2.《春秋》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記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獲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浹。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春秋》寓中国史学精神 人分贤奸,斯事有褒贬。褒贬乃成中国史学之要纲。……齐崔杼弑其君,齐史臣执笔直书,而见诛。其弟承袭史官位,又续书,又见诛。第三弟再续书,乃免。有史臣在野者,闻其事而来,则史笔已定矣。当时列国史官,由西周中央政府派任,其职世袭。周之东迁,天子声威扫地以尽,而史官守职,执笔直书,置身家死生于度外,有如齐史之所为者。此乃中国传统史学精神,亦可名之曰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孔子非任史职,乃因鲁旧史作为《春秋》,褒则褒,贬则贬,游夏不能赞一辞。此可谓由孔子之《春秋》而见中国之史学精神民族精神矣。(P.108-109) 3.《史记》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