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船票大型创意纪实类环保影像专题
2012船票大型创意纪实类环保影像专题上篇“诗意地栖居”
人建功立业
但它诗意地
栖居在这大地上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
始末之思 张雁飞
因为玛雅遗址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因为2009年的一部电影《2012》,末日预言备受追捧,末世景象也成为人们争相猜度的话题。其实,谣言也好,预言也罢,其广泛传播程度,往往并不与信息本身的真实性成正比,只能说明它迎合了大众的某种心理。
末世话题,确实够新奇,足以刺激到现代人麻木的神经,我们以此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由,为当下的狂欢、忧郁、淡定,找到坚不可摧的后盾。这样看来,所谓“末世”,无非就是物质世界的毁灭以及个体肉身的终结。然而,在上个世纪,西方人也曾热衷于表述末世隋怀,他们的“末世”,关乎信仰。
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方人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他们的精神世界在瞬间坍塌了,特别是年轻一代,面临着信仰缺失、精神虚空的窘境,不知何去何从。于是,这样的题材屡见于在西方文艺作品中,末日景象也以各种方式被演绎着,身处末世的“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迷失于生存意义的找寻中。最让世人瞩目的当属艾略特,他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荒原世界。
其实,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呈现出来的荒原景象都不可能是作者思想的全部,与其说是荒原景象,不如说是一种存于作者内心的“荒原情结”。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几乎一生都在讲述罗马的故事,他的“罗马”主题的电影场景中,原始的、老旧不堪的世界,与艾略特诗歌中的荒原,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陷落的罗马城,世间最重的废墟,罗马,在费里尼眼里,就是世界。帕索里尼的早期电影也描绘了人类荒蛮的地狱景象,抛却其中碎片化、模糊性的视觉语言不谈,他对人类生活全景式的关注与思考,永不过时。
当时来看,这种哲理意味太过浓重的思考,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到今天,回顾历史的进程,人类实现了过去许多个世纪积累下来的梦想,在自然面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强大,但是,措手不及的灾难也接踵而来,大地震、持续高温、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无止尽的欲望得到满足后,突然发现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们能否无视文明发展的偏斜所引起的灾难劫祸?本世纪初以来,国内一些摄影师先于我们思考了这些问题。工业污染、小煤窑、艾滋病村、垃圾围城、核泄漏…一诸多影像承载了摄影师对生存空间的深度思考,而那些海市蜃楼般的美丽幻象,梦里水乡的记忆图景,在思考之外,又透出淡淡的忧伤。随着“末日”话题的泛滥,回看这些图片,倏然明白,记录这些破败影像的,恰恰是怀揣美好的人。虽然不能确定他们心中是否有过末日情结,但他们坚持通过镜头,为留存这个世界的美好而呐喊。
末世,到底关乎物质还是精神?关乎信仰还是实在?答案因人而异,但末世话题至少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不妨借此反观自身,反观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或许,玛雅人只是在提醒肆意挥霍的现代人:迷途知返,找到归程。那么在2012年,我们是否该相约,谈启程?
缔造心灵居所 杨泳梁
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快速的发展,被物质占有的消费主义慢慢取代人类的精神世界,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了碧绿的原始森林,久而久之,世外桃源这个景象会出现在每一个生活于城市中的、有良知的现代人的潜意识里。“桃花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文化象征符号,它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中逃避现实的理想隐居处所。这个“居所”最早出现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它是一个既不存在于过去也不存于现在,而存在于中国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精神避难所,表达古代文人批判现实的厌世『青绪。
我借用了“桃花源”这个在古代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世界,作为《桃源迹》这个系列的开端。将衣着简朴的古代文人形像安置于以现实环境作为基础但被重置与虚构的场景中,有意识地模糊了时间、空间、以及文化上的界限,在这里,古装文人并非简单的文化元素,而是一个精神载体的象征。
这个系列的作品以古代传统绘画作为依据,以古代文人经常出现的集会、作诗、饮酒、行旅、牧马为主要的行为模式,人们在以现实为依据的幻象场景中活动。家畜、马匹在场景中闲散地活动,有年轻的读书人,也有年长的老者,人、动物与环境构成一种平等祥和的理想空间,远观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阶层、等级的划分,没有富贵贫贱。正如陶渊明写的那样“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源迹》在视觉形式上延续了之前《蜃市山水》的视觉创作手法,在不同观赏距离条件下产生不同的观赏体验,远观是和谐宁静的人物场景,近看充满时空上的错乱,视觉元素上的混乱。仔细地近距离观看,作品中暗藏了很多隐喻性的机械和现代化元素,这些元素的出现瞬间打破了之前安静祥和的气氛,产生矛盾之感,这些矛盾的产生达到了我一贯传达的对现代建设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这几组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