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6例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临床研究
36例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异位妊娠保守性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确诊异位妊娠并适合保守治疗的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成三组,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米非司酮+中药汤组成功率为87.5%,治疗时间4周的比率较高。甲氨蝶呤+中药汤组成功率为90%。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中药汤为94.4%,治疗时间短。33例患者血 HCG降至正常,包块全部消失,3例患者因用药后输卵管妊娠破裂而改行开腹输卵管切除术。结论:甲氨蝶呤配伍中药和米非司酮疗法用于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可促进血HCC下降及包块的吸收,安全、有效、经济、依从性强,是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可靠治疗方法。
关键词: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甲氨蝶呤中药汤米非司酮
【中图分类号】R71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387-02
随着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高分辨的阴道B超的介入,异位妊娠能够得到早期而准确的诊断及治疗,为保守治疗提供了条件,降低了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的发生率。国内外对异位妊娠的治疗要求也从抢救休克转变为保留输卵管功能。我院2000年1月~2 010年12月有36例异位妊娠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0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具备保守治疗条件的患者共36例,患者年龄18-41岁,平均25±2.1岁,停经时间36~60天,平均47±6.8天;初孕妇1 3例,有孕产史23例。3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停经天数和用药前血β-HCG值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保守治疗指征。依用药不同随机分I、II、III组,I组8例,II组12例,III组16例。
1.3给药方法:第1组(8例)采用米非司酮十中药汤治疗,米非司酮空腹口服,早25mg、晚50mg,共3天,第4天加用中药汤,水煎服,1剂/日,连服5天,复查B超,若包决直径2cm则再服药5天,以后每周复查B超及血HCG,直至血HCG降至正常,盆腔包块消失。第Ⅱ组(10例)采用甲氨蝶呤+中药汤治疗,甲氨蝶呤,50mg/m2单次肌肉注射,用药后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腹痛及阴道出血情况,治疗后第4日、第7日复查血HCG,如第7日高于第4日则重复给药1次。待血HCG0.05)。
2.2第Ⅰ组治愈天数20-33天,平均(26.6士3.1)天。第Ⅱ组11~21天,平均(14.3±3.3)天。第Ⅲ组9-17天,平均(1 0.7±4.1)天。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疗效(成功率)依次有上升趋势。这表明三药联用保守治疗宫外孕,不但可发挥药物各自的效应,而且可以起到协同的互补作用,利用甲氨蝶呤解决中药杀胚力量不足的弱点,又发挥中药活血化瘀散结的长处,效果满意,方法简单,安全可靠,缩短疗程,降低费用,满足了患者的生育要求,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保守治疗宫外孕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对病例的选择应严格把握。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0
[2]郑桂琴,巫世娟,黄键,等.氨甲喋呤和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0 (4):227-229
[3]周勤,卞度宏.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 (7):445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