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行为研究及治疗对策
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行为研究及治疗对策伴随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增高,目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主要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疾病。由于老年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并发症多,病情易反复,许多患者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老年糖尿病的治疗,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配合心理干预治疗。我们对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疗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心理干预的疗效,通过临床应用得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均为2007年3月~2009年3月来我院疗养的疗养员。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21例,脑血管病7例。
1.2方法本组患者均于入院后2日内填写问卷调查表进行自评[1]。然后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心理干预。两周后患者作第2次测试。
2心理问题分析
2.1由于对疾病认识不清楚产生恐惧心理本组患者有7例患病后由社会角色转变为患者角色,加之对糖尿病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一度认为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并且治疗的最终转归必然是心脑肾的严重并发症,由此而来的消极暗示引起恐惧心理。临床表现为对疾病过多的关注,怕见医生,多疑等。
2.2对患病后的治疗产生焦虑心理本组患者有6例对患病后需要改变的生活规律包括饮食的限制和运动的调整感到焦虑,同时治疗的长期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家庭负担更是加剧了焦虑心理的发生。临床表现为多虑、失眠、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等。
2.3患者角色的增强本组患者有3例由于过分关注病情,担心血糖控制不佳继发严重的并发症,从而过分依赖药物,希望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反复便频频换药。临床表现为对自身病情“患得患失”,缺乏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对周围事物的疏远感,甚至产生抑郁心理。
2.4患者角色的缺失本组患者有2例无视医护人员的指导,不承认自己患病,认为自己平时生活习惯良好不可能患糖尿病或认为只是一时的问题,更有患者既不规律用药也不调节饮食,从而导致病情迅速发展出现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拒绝服药和治疗,生活态度懈怠等。
3治疗对策
3.1针对恐惧心理的患者加强宣传教育,使其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充分耐心的解释,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建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3.2针对产生焦虑心理的患者重点是解除焦虑情绪,加强心理疏导,有计划地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鼓励病人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病情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生活计划;可以介绍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的患者的经验,给患者有力的心理支持[2]。
3.3针对过分关注病情的患者可以采取分步骤循序渐进的会谈方式,对患者的自述给予耐心的倾听,根据患者的陈述进行细致的解释,引导患者坚持正确有效的用药方法,坚定其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使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3.4针对角色缺失的患者主要的方法是宣教,用医学知识客观的使病人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及转归,既使患者能够充分地认识疾病,又要让患者接受医务人员提出的治疗措施,并积极配合治疗,合理控制饮食和适当体育锻炼,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4讨论
由于糖尿病病期长、易反复,使部分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悲观的情绪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可使血糖升高,加剧病情反复,产生恶性循环,对患者的康复极为不利。我们分析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当紧张情绪消除,或使糖尿病患者感到安全满足时,尿糖减少,稳定病情,有力地控制病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
参考文献
[1]储展明,季建林,严和.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1993,2(3):2-4.
[2]冯正仪,戴宝珍,顾沛,等.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3):137.
(收稿日期:2009-04-07)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