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现当代德育
第五章 德育思想简介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论 一、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记录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论语》(文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为政》)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孔子 乐以忘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与人为善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德性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1、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2、克己与内省:一方面,“君子求诸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之”,另一方面“过则勿惮过”,认为“君子只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慎言而敏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以及“言中伦,行中律”。 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南宋时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二、孟子 “乃所愿,则学孔子。”,并以孔子的思想继承者自居。 教育目标:“明人伦” 相信人的善的潜质:人的“四端”(仁义礼智)“固有之也”,“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的基本观点 变化的观点和主体性的观点:人的本善是可以失去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所以,不是“人人皆尧舜”。 实践的观点:主张道德修养需要培养“浩然之气”,磨砺意志,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百折不挠的“大丈夫”。“反求诸己”要求“知耻”、“思诚”、“明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人性本恶”。 一方面提出:人性的“天之就也”“生之所以为然”的恶,一方面主张要去恶为善,“化性起伪”。 “其善者伪也”(伪:后天习得的因素) 培养目标:理想的人格是“士”“君子”“圣人”。 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个性完善的作用:教育过程即“化性起伪”“去恶转善”的教化过程。 教育主张 1、主张“隆积”“积靡” ,即“逐渐熏陶”,提倡“积善成德”。认为能否成为圣人在于“肯为”与否,即能锲而不舍地努力进取。 2、主张“防微杜渐”,认为环境和习俗对人的品性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慎注错,慎习俗,大积靡”,防微杜渐。 3、注重修养与教化,主张培养好善疾恶、“择善从之”的精神,并将“礼义教化”与“修身自强”加以辨证协调。 4、主张“主、导”:对欲望要加以调节控制,合理疏导。 5、主张在培养个性品德时补偏救弊,立于“中道”; 6、主张以批评者为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