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中国社会学史》必备.ppt

第六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中国社会学史》必备.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中国社会学史》必备

第六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主要内容: 社区学派的理论渊源、代表人物、主要工作及主要作品 理解社区学派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努力 认识社区学派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重要位置及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影响。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一般情况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社会陷入全面危机。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肆意的掠夺和破坏,极力摧残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严重破坏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中国的教育和研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打断和阻碍了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 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遭到很大破坏。 从1937年以后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学发展可分两个阶段,发展中心有两次大的转移。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分为沦陷区和西南地区。 在这时期各大学社会学系的发展从总的形式看是处于低潮时期。 尤其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社会学力量雄厚的地区,因战争的原因,致使社会学课程减少,学生人数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教学和科研无法正常进行。 1938年后,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陆续迁至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社会学者也集中在此,西南成为社会学的中心,他们在那里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工作。 但是,因战争的破坏和条件的限制,严重的制约了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科研。 抗战胜利以后,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社会学者,陆续返回原地恢复教学和科研活动,社会学的中心又转移到内地。 这是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时期,面对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危亡的关头,社会学者时刻关注国家命运,紧跟社会形势发展,使自己的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进行建设农村和人口普查实验,培养人才,结合战时与实际部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并对一些重要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为社会学的中国化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西北解放区的社会调查和研究,也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据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统计: 战前专科以上的学校共108所。 因战争迁至后方的有52所。 停办的有17所。 其余的或是原设后方,或原设上海租界,或是教会大学所在沦陷区勉强维持办学。 1939年以后,在内地的部分学校也因各种原因陆续迁至西南或停办。 随着社会学者和高等院校迁至西部和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就成为社会学界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中心成为社会学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云南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大学。 贵州有大夏大学。 四川成都有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 当时知名的社会学者: 孙本文、吴文藻、陈达、吴泽霖、陈序经、许德珩、李宅安、龙冠海、李景汉、潘光旦、柯象峰、李树青、林耀华、晏阳初、费孝通、张世文、戴世光、付尚霖、蒋旨昂、张鸿钧等都云集在这些学校。 他们开设社会学课程,讲授社会学理论,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同时,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政府机关也迁至西南地区。 (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主要有陈翰笙主持,在抗战爆发以前,他们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农村社会调查。 抗战以后,他们迁到重庆等地,针对当地的情况和抗战的需要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三)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 1941年由中国农业银行资助与燕京大学,合作建立。 由费孝通负责,又称“魁阁”。为了避免日军的轰炸他们将研究室迁到昆明东郊的呈贡县古城村的魁星阁而得名。 在费孝通等人的领导下,对西南地区的农村手工业,以及近代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主要内容: 农村经济生活,社区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历史、现状与风俗,城乡关系的变迁,小农经济、传统习惯与现代工厂之间的问题,现代工业管理中的人的关系等。 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著作。 第二节 社区学派对实地社区研究的理论 一、西方社区研究理论 社区包括三个要素:人口、地域和文化,其中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 社区研究的萌芽期是19世纪中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1887年出版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也译作《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是西方最早的社区研究的理论著作。 1917年英国社会学家麦其维的《社区》,也是较早的社区研究著作。 (一)西方社会学者对现代社区的描述性调查 英国学者布思对伦敦居民特别是对贫穷人民的生活调查。 1889——1903年连续出版了17卷本的调查结果《伦敦人民的生活与劳动》,成为社会调查的范本。 20世纪初,美国的匹兹堡调查和春田调查。 (二)文化人类学者对初民社会的调查 以美国学者摩尔根和英国学者泰莱最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学者鲍亚士和英国学者赫滕对澳洲和阿拉斯加的大规模调查,培养了大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