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第十六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文学与新闻系 张文通 第十六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第一节 东北作家群:文学与文化的双重意蕴 第二节 萧军、萧红的创作 第三节 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白朗等人的创作 第一节 东北作家群:文学与文化的双重意蕴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作者从白山黑水间相继流亡到关内。南下内地的风尘仆仆销蚀不去他们对故土刻骨铭心。他们的作品洋溢着东北旷野、河流、草原、山林的辽阔而悲郁的气息,粗犷而雄健、激昂而豪放。 他们的作品广泛描绘东北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人们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组成了一篇篇苍凉沉郁的关外地域史诗。这些作品一出现,便以强烈、悲愤的感情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其作家群也成为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创作群体——“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的发展经历了从萌生、崛起到成熟的过程。 1932年,李辉英《最后一课》 1935年,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 1935年到1937年,舒群、骆宾基、端木蕻良。 东北作家群表现出基本一致的文化倾向和艺术理想,同时又力图体现自己的创作特质,在抗日救亡的创作总主题下,分别进行了各具个性的艺术探索,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风格独具又丰富多彩的作家群体。 萧军:强悍壮阔,原始生命气息。 萧红:女性,纤细敏感,质朴悲凉。 端木蕻良:平淡的诡奇,流畅的顿挫。 在选材和主题上,东北作家群受到了左翼文学的影响,在描写东北人民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的苦难生活的同时,着重表现人们的觉醒和反抗。 他们的创作视野不只是停留在以土地为对象的东北经济和由此体现出的民族斗争、政治斗争这些外在的层次,他们还深入追寻对文学的人性的、历史的思考这些内在的层次。 关外地域文化所特有的开放性,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东北作家的艺术胸襟。 东北作家群具有独特的“审美力学”,即和东北这片土地的历史相默契的雄浑阳刚之美。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常以东北地名为题,以此寄托对沦陷的故土的刻骨怀恋。 东北作家群对东北历史文化的剖析和批判,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反帝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造社会形态、改造国民灵魂的“乡土文学”的主题,表现出了深入解剖国民性弱点的文化倾向。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30年代中期:灾难、罪恶、战斗。 30年代后期:关内战事。 40年代,关外的风土人情,童年的回忆。 原因:一是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是精神慰藉的手段。 第二节 萧军、萧红的创作 萧军(1907.7.3-1988.6.22)? 萧军原名刘鸿霖,生于辽宁义县。另有笔名三郎、田军等。曾入本村私塾和本县小学。 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 193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 1932年结识萧红,不久同居。 1933年两人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 1934年11月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193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1940年赴延安,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及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先在抚顺总工会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 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不久专门从事写作,先后编写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注释了萧红、鲁迅给他的信。出版了自传《我的童年》。 《八月的乡村》 1935年7月出版,编入鲁迅主持的《奴隶丛书》里。 最早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小说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描写了东北人民军在磐石一带和日本侵略军的浴血奋战,洋溢着中国人民杀敌御辱的英雄气概。 小说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知识分子出身的游击队分队长萧明,有游击队长铁鹰,有革命军的司令陈柱,以及由农民、工匠、旧士兵和胡子组成的游击队员,还有前来支援中国抗战事业的朝鲜姑娘安娜,以及农村妇女李七嫂等。 质朴刚健、粗犷有力的写实风格 (其中如陈柱司令的演说) 那个司令,一只拳头上下捣动,他愤恨得似乎这拳头可以击透了地体,击碎所有的敌人……听着的人们,似一块整块的铅,没有骚动,也没有分离。这粗粗的声音又继续下去了: “现在日本人一天比一天多了,日本兵也一天比一天恶了,还有高丽人……他们要完全将我们赶跑!他们住我们的房子;种我们的地,老的牛马他们杀死,拣强壮的使用……我们祖先底坟墓要刨了,我们底子孙,也再不能在这里活下去了——”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