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悼亡诗词.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唐宋悼亡诗词

论唐宋悼亡诗词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唐宋时期的悼亡诗词是中国古代悼亡诗词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阶段涌现了大批的名家,如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李煜、梅尧臣、苏轼、李清照、陆游等。本文选取这八个诗人作为分析唐宋悼亡诗的突破口来详细论述悼亡诗的发展,并挑选具有他们各自典型写作特点的诗词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梳理出唐宋时期悼亡诗词的发展框架。通过深入浅出的对几位诗人的悼亡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分别总结出唐代和宋代悼亡诗词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 唐代 宋代 悲情 悼亡之作,始于《诗经》,《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可谓我国悼亡诗之祖。晋代潘岳为悼念亡妻所作《悼亡诗三首》,此后“悼亡”就变成悼念亡妻的专称。自潘岳之后,人们突破世俗的约束,开始自觉的创作悼亡诗,并创作出不少蕴含真挚情感的作品。悼亡诗是一种特殊的爱情诗,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并非描绘能够相守的爱情,而是将失去最爱之人的痛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悼亡诗中所描写的爱情是残忍的,是只剩一个人的悲凉。生与死是经久不衰的轮回,生者的痛虽然悲哀,但却能抒发虽死不渝、生死相许的感情,借由死亡使爱情得到永恒。 一、唐宋之前的悼亡诗词 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在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萌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时期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的悼亡诗刚刚萌芽,数量极少,众所周知的是《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唐风·葛生》和汉武帝刘彻的《李夫人歌》。这一时期的悼亡诗作品大多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内容手法上都显得不成熟,却显示出一种质朴单纯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四言体制反复咏叹,语句坦率,用直白的语句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感情,感情表达真挚而强烈,毫不掩饰的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悼亡诗主要由五言古诗的形式出现,题材较为单调,出现了以“组诗”为形式的表现手法。这段时间的悼亡诗作不多,以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成就最高。潘岳的悼亡诗,和他的其它诗一样,很讲究语词之工,诗中偶句之多,是西晋以前的诗里少见的[1]。这三首作品给后代的悼亡诗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不少人套用其中的用词,形成了哀悼亡妻的思维定势。这三首诗中,第一首借由时间流逝,睹物思情;第二首回忆共处情形,对比今夕;第三首则转换意境,扩大范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丈夫对妻子重感情是比较少见的,更不用说要像潘岳一样专门写诗哀悼自己的妻子,明明白白的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深情。潘岳能够写他人所不敢写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不仅需要对妻子深沉的爱,更需要义无反顾的勇气。 在潘岳这位名篇定格的名家之后,不断涌现一些创作悼亡诗的著名文人,如江淹、沈约、庾信、鲍照等等,这些诗人对悼亡诗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为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二、唐宋时期关于悼亡诗词的名家名篇 (一)韦应物 中唐诗人韦应物是以山水田园诗闻名的诗人,诗风自然淡雅,从他现存的五百多首诗歌来看,二十四首悼亡诗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但与其他创作悼亡诗的诗人相比,这个数量已经不算少的。他的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将对亡妻的挚爱之情倾吐于诗中,从诗人的悼亡诗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诗人由悲痛万分渐渐到追忆缅怀的过程,并且作品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使得作品中充斥着一种浓浓的伤感情怀。这些作品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创作上都有其独特魅力,在悼亡诗的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1、从思想上来看 罗洛梅说:“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之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构建了爱。”[2]相伴20年的妻子永远离开了自己,韦应物的心灵在短时间内找不到依靠,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以《出还》为例: 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 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 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诗中借由幼女的无知举动反衬自己的哀痛,以乐景写哀事。九十两句感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将悲妻的情感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生命之感。最后两句将重心放在了作者的垂泪表情之上,通过这一瞬间,达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韦诗的“抚存悼亡”或起于眼前旧物,或落于眼前无人共赏之美景,或感于眼前衰败孤寂之哀景,“存者”触动情怀,情有所自,感无空发,览之凄切,感人至深。[3] 在深深的悲痛之后,感情渐渐淡化为缅怀与追忆。韦应物的悼亡诗中这段情感时期的作品较多,如《对芳树》、《子规啼》、《闲斋对雨》、《悲纨扇》、《林园晚霁》等等。在《对芳树》中写景抒怀,树下足迹尚存,而佳人却已不在,以春意引发作者的思妻之情;而在《悲纨扇》中,作者睹物思人,可以感觉到悲痛之情已经趋于平淡,只留下一种惆怅与无奈,虽然只是淡淡的情感,但也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 韦应物的中年丧偶使得他多了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