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理趣与谐趣.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词的理趣与谐趣

诗词的理趣与谐趣 “理趣”,顾名思义,是说理而有趣。这一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包诙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宋代提出理趣的问题,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宋诗偏重于说理,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过分强调说理就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征。 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与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所谓“趣”,就是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让读者获得美感享受。理和趣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学创作中,理性内容和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有理趣的诗作中的理,不是经学家那种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是隐藏在艺术形象中的理。即使是一些直接说理,发议论的作品,也仍具有审美特征,能引起人浓厚的美学趣味。 “理趣”一词虽正式用于诗歌评论产生在宋代,但富于理趣的诗比这一词语诞生得早得多。 《世说新语·文学》引了郭璞的两句诗: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这八个字完全描摹的自然景象,但其中包含了万物皆变,世事无常的哲理和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唐代王维、柳宗元山水诗都有一种淡淡的理趣,不过唐代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唐人不太容易具有理多于情的心理。而宋代则不同,宋人受理学的影响,加之国势衰微,士大夫的心理变得狭小而敏感,极容易由各种自然景象及其微妙的变化引起内心的感触,所以理趣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特色便在宋代出现了。 有理趣的诗大多有以下特点: 1.不直接说理,而是将理寓于艺术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如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杨万里《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 篙师只管信船流, 不作前滩水石谋。 却被惊湍漩三转, 倒将船尾作船头。 朱熹《 观书有感 》 半亩方田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能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理趣要讲究自然,随机妙悟,不能拼凑活剥。《鹤林玉露》引某尼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到枝头已十分。 王维《蓝田石门精舍》 遥爱云木秀, 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 忽与前山通。 后人陆游仿其意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3.有理趣的诗,还要写得新,写得巧。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总之,有理趣的诗,要寓理于形象之中,不能陷入“理障”和”事障”。“理障”就是指说理而缺乏形象,只是枯燥乏味的哲学宣讲。“事障”指大量运用典故,发议论、讲道理。以上两种情况都必然导致形象贫乏和艺术魅力的丧失,甚至根本不成其为艺术品。有理趣的诗,一定要形象具体、含蓄、自然、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