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近孟子课件
孟子距离我们有多远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说“经典是经历过最糟糕的野蛮攻击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因为一代一代人都无法舍弃它,任何时代都需要它,无法抛弃,难以决裂。”先秦儒道两家的著作,正是这样的经典。中国的许多思想文化、精神理念都是从这里生出和发展。朱熹注解四书后,整个明清两代,《孟子》作为官方教材和科举取士的标准长达五百多年,对中国思想史和科举选士有无可估量的影响。而且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多的延续于明清两代 ,当我们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用心灵对话先贤时,孟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依然和我们的精神血脉相连。 目标定向: 借助时代背景和经典篇章,深入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以及孟子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影响 相关篇目: 《鱼我所欲也 》 《寡人之于国也》 《齐桓晋文之事 》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 黄仁宇《孔孟》 郭预衡《孟子》简介 一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经典表述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思考: 孟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提示: 一个简单的朴素的农业文明时代的政治理想。 回到历史现场——2500年前的战国 1、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2、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3、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 4、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 4、“斩首六万” “斩首七千” 5、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6、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 时代再现 这是孟子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严厉的批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描述,试概括这个真实社会现实的特征。 过度的剥削征调,频繁的战争,血腥的屠杀,导致社会贫富悬殊,老百姓衣食无保,极端贫困,横尸遍野,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2500年前的战国现实情况。 在这样的时代里,孟子在做什么?孟子最痛恨的兵家、法家人物又在做什么? 当时孟子在魏国齐国游说,而他曾游说的魏国和齐国,先后重用吴起、庞涓和田忌、孙膑。同时著名的商鞅见用于秦。这些人均已事功留名后世。在那个“士”崛起的时代,许多人或求取功名或汲汲富贵而推销自己,这些人与孟子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更多是为一己之功名利禄或一己之才华抱负,而孟子是兼济天下,为民请命。更多的人为了求取仕进可以改变自己,孟子宁可失败也不妥协。 前者是现实主义者,而孟子恰恰是理想主义者。现实胜利了,理想失败了。 精神支柱 我们知道孟子的社会理想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梁惠王批评孟子说是迂阔。孟子理想的确有一种空想的乌托邦色彩,在那个崇尚武力、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孟子仍然坚持理想,不辞劳苦,风尘仆仆,四处游说。 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孟子呢? 夫 子 自 道 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虽千万人,吾往矣 从孟子自己的表述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怎么样的孟子 强烈的自信,宏大的抱负,救世的热忱,人道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道义担当,以生民百姓为念的历史责任。 面对乱世,这样的人生姿态正是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故而孟子四处奔走,反复游说,不轻言放弃,直到晚年在万般无奈之际才退而著书。 儒家精神的现代表述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 迅 二 历史与人道的冲突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民,斯得天下 1、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