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结束放映 返回目录 获取详细资料请浏览: 结束放映 返回目录 板块导航 1. 2. 3. 4. 获取详细资料请浏览: 结束放映 返回目录 获取详细资料请浏览: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濡染书卷气,培育我正义 胸中存浩然,振作我精神 咏怀·其三十九 阮 籍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坐姿端正,声音洪亮 资料链接 三、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象征、比兴、渲染、烘托、用典,也包括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等。 高考对于“鉴赏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③本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④本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⑤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资料链接 02 考点·透析 审题 答案 赋分 方法 审题: 1.明确题干要求,重在对词句的赏析。 2.理解整体内容,辨析其表现手法。 3.结合关键词语具体分析,明确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表现手法(命题揭密) (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词句主要运用衬托手法,以“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步骤三: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点明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分析使用效果。 表现手法。1分 结合诗句分析, 阐明使用效果。3分 02 考点·透析 三、鉴赏表现手法(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试析“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一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解析 答案 答案:(示例)反衬。 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 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 02 考点·透析 解析: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首联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颔联用长满青苔的台阶,白鸟的徘徊不去,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意。尾联用热闹的扬州来陪衬。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特点来分析。 点评 答案 指导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通“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4分) 阅卷点评:此答案能够答对采用的修辞手法,也基本答出修辞的效果,但是没有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所以,只能得2分。 规范答案: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意境深阔、淡雅清新。 增分指导:解答此题,应从诗歌的修辞手法及描写角度、感觉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重点是第5、6句的对比、对偶,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 ◎采样诊断 阅卷现场采样: ①对比,使画面有层次感。 ②对偶,使诗句整齐对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