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作文550字.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寄情山水作文550字

寄情山水作文550字 寄情山水,超然通脱 ——试论凤翔时期的苏轼山水诗 摘要: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山水诗,清新淡远,超然通脱。透过山水风物传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给人以启迪。他“以文入诗”的手法创造了其诗歌特殊的通透之境,拓展了新的表达技巧与艺术境界,是其作品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时期,在山水诗创作上占有特殊地位。 关键词:苏轼;山水诗;清新淡远;以文为诗;随心任气 中国是诗的国度,然而纵观诗坛,却很难找出一位像苏轼这样既被当时世人所推崇,又被现代人所广泛接纳的诗人了。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轼为“天才诗人”,他将自己的人格与智慧最大程度上的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其山水诗更是清新淡远,自然超脱,表现了他亲切真诚的人格魅力。而凤翔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体现了壮年时期苏轼创作手法及思想境界向成熟过渡、转变的特征。 一. 清新淡远的主题格调 苏轼于仁宗嘉佑六年(1061)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在任三年。据北京燕山出版社所出版的《苏东坡全集》,苏轼凤翔时期所做诗歌有138首,主要编于卷三、卷四、卷五。其中的山水游记诗约七十多首,占这一时期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山水诗,体现了苏轼对关中自然风物的喜爱,对人生的体悟等,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1. 大处着笔与小处入眼 苏轼是一个天真而真诚的诗人,他认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超然台记》)。因此,在苏轼的 山水诗中,既有描写高山长河的壮美之作,也有描写花草虫鱼的即兴之笔。如在《真兴寺阁》一诗中,开篇即写“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的阔大景象。又如《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寺院壁》中的“乱山横翠幛,落月澹孤灯”的苍茫之感。苏轼很善于描写这种淡远的宏大场景,而且全然没有生硬之感。而在细微景致的描写上,苏轼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如《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中的二十一首小诗,以住处的桃、李、杏、梨、樱桃、石榴的景物作为写作对象,佳句迭出,妙趣横生。有“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横池》)的动静相宜;也有“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荷叶》)“坐看华光照水光”(《新葺小园二首 其一》)气韵生动;还有“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意”(《柳》)的感慨。 可以说苏轼的山水诗不仅仅是对山水风光的描写,更是对生活的体会与热爱。在苏轼的笔下,并没有对于意象的刻意选择,正如他自己所说“词夸,则其实比有所不副。”(《上曾丞相书》)。因此,在其清丽朴实的笔触下,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心中对自然的向往与对自由的追求,他将自己置身于万物之中,以一颗平等而真诚的心来欣赏世界,这也是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2. 句式错落与开阖有度 除了在语言与描写方面的特色,苏轼山水诗中错落的句式与一开一合式的结构也是构建其清新淡远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的诗歌创作中,最为独到的手法便是“以文为诗”——即将散文写作的手法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主要的表现方式有长短句结合、为言此而先言它 等,通过这种形散神聚的方式来提高诗歌的表现力。在凤翔这一时期,“以文为诗”的手法并没被苏轼大量的加以运用,但这对苏轼及后来的散文诗创作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等。《石鼓歌》中,为言此而先言它,苏轼采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如“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从而引出中心句“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从而表达了对朝政的忧患,对人民的关注。而《王维吴道子画》一诗,在句式上加以创新,五七杂言,错落有致。如“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同时在结构上采用先合后开的形式,即先指出所咏之物,再进行抒情与升华,使整首诗首尾连贯且主题突出。可以说,苏轼通过自身的实践,推进了我国古代散文诗的创作,使其一步步走向成熟。 二. 通达超脱的内心情怀 苏轼是一个心怀天真,且勇于坚守的诗人。即使身处困境,也从未动摇过本心。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评价苏轼有一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整体人(转 载 于: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寄情山水作文550字)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③,使其达到了“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通脱之境。 1. 空漠无依的彷徨 凤翔时期的苏轼迎来了第一次与家人的分别,子由留京侍父,苏轼自 己带着妻子赴任。苏轼与苏辙的感情不仅仅是深厚二字可以概括的,对于苏轼来说,苏辙不仅是手足,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可以说苏辙是最能够理解苏轼内心的人,好比伯牙之于子期。因此离开了亲人,让苏轼的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我们在诗人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体会到他心中的不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

文档评论(0)

347991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