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高效整合
单元通史坐标 知识纵横链接 阅卷名师点评 人教版历史 再回首 单元高效整合 单元通史坐标 知识纵横链接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西方 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阅卷名师点评 高考中考生失分,很多是解题技巧不够造成的,其中,审题存在的问题最为常见。 1.很多考生的答案严重超出试题要求的范围,增加了答题的时间,超出部分冲淡了正确的答案,失分非常严重。例题中的第(2)问,很多考生没有注意“矫秦县之失策”的限制范围,随意列举西汉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既不符合要求,又增加了答题时间,可谓费力不讨好。 2.很多考生没有注意试题的整体设问逻辑,没有注意到问题之间的递进关系,造成解答完第一问后,后面的问题无话可说的窘境。这是考生匆忙答题,审题不足造成的。比如,例题的设计,体现了“制度→问题→解决”的思路,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从命题者的角度发现试题内部的逻辑关系,科学分配答案。 3.不能有效地借助试题提供的解题信息,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很多高考试题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给出了考生解答问题的角度,但是由于审题不充分,造成考生没有发现这些信息。 (2013年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汉初治国之策的得失。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皇帝的称号”“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可知涉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渊源”结合以上制度出现的时间即可判断。第(2)问“措施及具体内容”从材料中归纳总结,注意不能照抄原文,“后果”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3)问“措施”结合材料内容总结,“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即颁布推恩令;“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即镇压谋反诸侯,改其地为郡县;“又颁布律令……”即通过颁布法律这一措施打击、限制诸侯王。“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突出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审题过程中注意以下步骤: (1)审主题:主题是试题设计的灵魂,贯彻试题的始终,抓住主题可以有效地防止答案跑偏,增加答案的逻辑。 (2)审限定语 一般包括时间限制、地点限制、主题限制,非选择题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主题限制,比如,“从积极的角度分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等。 (3)审问题语 “原因”“背景”“内容”“影响”“评价”“比较”“归纳”等都是常见的问题语,正确理解这些问题语的内容对于正确解答试题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原因”和“背景”,“原因”是“背景”的组成部分,但是,“背景”除了包含推动历史进程发展的因素,还包含阻碍历史进程的因素,概念的内涵比“原因”更大。 (4)审赋分 “赋分”与答案的设置有很直接的关系,赋分较多的问题答案必然多,相反亦同。4分的问题一般有两个或者四个要点,这些都是解答试题的很好信息。 谢谢观看! 单元通史坐标 知识纵横链接 阅卷名师点评 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