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第一章、北朝文学 北朝文学的落后 西晋灭亡(317)——隋文帝灭陈(589)——南北对峙局面——南北方文学不同的发展过程 南方文学——虽有盛衰,代不乏人 北方文学——文学荒漠 北方文学落后之因:文人流失、坞壁生存、中心缺失等 北朝文学的发展 《隋书·文苑传序》:暨永明(齐武帝年间)、天监(梁武帝萧衍)之际,太和(北魏孝文帝年间)、天保(北齐文宣帝高洋年间)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 汉化之一:迁都(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假称南伐,从平城迁都洛阳。) 《魏书·任城王云传》附《子澄传》记述了孝文帝与拓跋澄关于迁都的对话: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高祖曰:“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澄曰:“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 北朝文学的发展 汉化之二: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洛阳伽蓝记》卷五城北凝园寺条:洛阳城东北有上高里,殷之顽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唯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憩其中。堂宇园林匹于邦君。时陇西李元谦乐双声语。常经文远宅前过。见其门阀华美。乃曰:“是谁第宅过佳。”婢春风出曰:“郭冠军家。”元谦曰:“凡婢双声。”春风曰:“儜奴慢骂。”元谦服婢之能。 北朝文学的发展 汉化之三:定姓族 定姓族是“详定北人姓”的高下区别,是为了品举人才,将鲜卑贵族变成汉人中早已有之的士族高门。如勋臣八姓穆(丘穆陵)、陆(步六孤)、贺(贺赖、贺兰)、刘(独孤)、楼(贺楼)、于(勿忸于、万忸于)、嵇(纥奚)、尉(尉迟),此八姓“皆从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魏书·官氏志》),“四姓”一云北方汉人崔卢李郑、一说为吏部正员郎以上按官位高低区别的甲乙丙丁四姓。 北朝文学的发展 从《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景宁寺所记中原士族杨元慎和梁朝名将陈庆之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帝的汉化实践,在文化方面的结果。 杨元慎: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岂卿(陈庆之)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 陈庆之:自晋宋之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南北文风的交融 1.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书籍的流通(政府求书、政府献书、个人访书、战争掠书等); 使者往来(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除了战争时期外,双方都有使节的往来,即使战争时期,有时也因为政治的需要而互派使节。使节的往来,有时有具体的外交任务,有时它只是一个例行的聘使而已。但不管使者的往来存在着什么样的目的,使节总是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使者的角色作用。) 僧道的播迁 人员的降附 户口的流动 边境互市与南北馈遗 北地三才子 《北齐书·魏收传》:收每议陋邢劭文,劭又云:“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收闻乃曰:“伊常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昉。”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武平中,黄门郎颜之推以二公意问补射祖珽,珽答曰:“见邢魏之臧否,即是任沈之优劣。” 《隋唐嘉话》卷下:梁常侍徐陵聘于齐,时魏收文学北朝之秀,收录其文集以遗陵,另传之江左。陵还,济江而沉之,从者以问,陵曰:“吾为魏公藏拙。” 庾信 在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在生前他是“才子词人,莫不师教;王公名贵,尽为虚襟” 。而在死后有毁誉交加,千载不衰,毁之者指责他的创作“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说他是“词赋之罪人”,而赞扬者则认为是当时的文宗,卓然超越南北朝众文士。 庾信 1.少年得志 “少而聪敏,绮年而播华誉,龆岁而有俊名。” 《陈书·颜晃传》:(晃)少孤贫,好学,有辞采。解褐梁邵陵王兼记室参军。时东宫学士庾信尝使于府中,王使晃接对,信轻其尚小,曰:‘此府兼记室几人?’晃答曰:‘犹当少与宫中学士。’当时以为善对。 2.侯景之乱 梁太清二年(548)8月,东魏叛将侯景起兵反梁。 3.北迁岁月 其面虽可热,其心常自寒 庾信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六代有心有血者,惟子山而已。 全祖望在《鮚埼亭外编》卷三十三《题哀江南赋后》:甚矣,庾信之无耻也。 陈沆《诗比兴笺》:令狐德棻撰《周书》,称子山文浮放轻险,词赋罪人。第指其少年宫体,齐名孝穆(徐陵)者耳。使其终处清朝,致身通显,不过黼黻雍容,赓和绮艳,遇合虽极恩荣,文章安能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