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 太陽帝國下的臺灣第二節 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 學習目標 明白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 了解日治時期經濟發展的內容及目的 知曉日治時期的新式教育及米糖經濟體制的確立 日治時期經濟發展的分期 展開各項調查 背景:治臺初 1.臺灣總督府的收支無法平衡,須仰賴日本國庫補助 2.1898年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後漸獲改善─任用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A.根據「生物學原則」B.展開各項調查 各項調查:1898年起陸續展開 1.土地調查 (1898~1904) 2.舊慣調查 (1901~1919) 3.戶口調查 (1905年起每隔五年一次) 4.林野調查 (1910年起)-有名學者:伊能嘉矩、鳥居龍藏 成果 1.可清楚掌控臺灣人口動態、土地山林資源及商貿習慣 2.增加田賦收入,將95%以上的林野收歸國有 意義 1.開啟日本財閥投資的坦途 2.加速產業的開發,有助於臺灣財政的自給自足 創造有利投資環境 (一)統一貨幣 1.背景 A.臺灣慣以銀貨為交易媒介 B.在臺流通的貨幣多雜,交易秩序紊亂 2.辦法 A.設立臺灣銀行(1899) B.將臺灣貨幣徹底轉換為金本位制(1911) (二)加強基礎建設 1.交通建設- A.鐵路:1908年縱貫鐵路竣工 B.公路:1925年縱貫公路完工 C.港口:擴建基隆港、高雄港 D.郵政、電報、電話:擴張迅速 臺糖小火車-五分仔車 糖廠的火車俗稱「五分仔車」,「五分」在臺語的意思是指「一半」,這主要是根據鐵軌距離來稱呼的。因國際標準軌軌距為1435mm,而糖廠火車的軌距只有 762 mm,約國際標準軌距的一半,所以就被叫做五分車。 (二)加強基礎建設 2.自來水建設- A.聘請英籍技師巴爾頓來臺考察→在淡水創辦第 一個自來水水道 B.配合都市計劃:在各市鋪設自來水道,改善公 共衛生 (二)加強基礎建設 3.電力建設- A.1905年完成新店龜山電廠:向臺北供電 B.1919年設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a.致力統一電業 b.籌建日月潭水利發電─ ?1934年竣工 ?啟動臺灣的工業化→重工業逐漸崛興 (二)加強基礎建設 4.水利工程- A.桃園大圳 a.1916年動工,1924年完工 b.八田與一與狩野三郎所設計 B.嘉南大圳 a.1920年動工,1930年竣工 b.由八田與一所設計 c.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水利工程 d.改變「看天田」的耕作型態,對土地改良及 米糖生產助益甚多 (一)初等教育 1.設置:A.1896-國語傳習所:臺北→各地B.1898-正式設立公立學校 2.發展情形:A.初期進展緩慢,1920年後漸加快B.至日治末期,入學率已高達70%,教育普及率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建立新式教育 (二)師範、醫學教育 1.目的:為普及初等教育與防治熱帶疾病 2.設立:臺人最高學府 A.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896) B.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899) 3.意義:兩校的畢業生經常扮演領導政治、文化運動的角色 (三)中等教育 1.普通中等教育 A.發展較緩:臺人缺乏進入中學校管道 (1)臺人就學率低(2)教育資源多用於日人子弟 B.成立臺中中學校(今台中一中)(1)1915年為林獻堂等士紳捐款成立(2)為普通中等教育的濫觴 2.職業教育 A.1920年代後,總督府鼓勵臺人就讀-為培養初級技術人才 B.在各地設置農業、工業、商業、水產及實業學校 C.成果:至日治末期已近百所 D.影響:初等教育的普及與職業教育的發達,有助提升生產技術與促進經濟、社會的現代化 (四)大學與留學教育 1.大學教育:設立臺北帝國大學 A.1928年設校 B.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 2.留學教育 A.臺人要接受高等教育需赴外留學 B.赴日本、中國、歐美 a.留日約有6萬人 b.返臺後成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發展 1.1898「臺灣公學校令」:引進近代西方公立教育體制。臺人與日人的待遇並不同,臺人就讀公學校,日人就讀小學校,原住民則念蕃人公學校。中等教育以日人為主。 2.1919「臺灣教育令」: 確立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師範教育等制度。 3.1922「新臺灣教育令」:明定師範學校以外的中等教育以上教育機構,取消臺日人的差別待遇及隔離政策,強調日臺共學(同校上課),但差別待遇仍然存在。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發展 4.1937年日本政府推動「國民精神總動員」:加速臺灣皇民化運動,教育的軍國主義色彩更加濃厚。 5.1941年取消公學校、小學校的區別,統一改稱為國民學校,實施日臺共學制 6.1943年推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