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五)动词的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语史(五)动词的发展

“V+著”結構中的“著”本是動詞。南北朝時期,“V+著”由連動結構發展爲述補結構,“著”也由第二個動詞發展爲補語: 語貧人言:“今可脫汝粗褐衣著於火中。”……貧人便即脫著火中。《百喻經·貧人燒粗褐衣喻》 上例中,前一“著”爲動詞,後一“著”爲補語。述補結構“V+著”中的“著”雖然仍有“附著”義,但動詞性已減弱,更多是表示語法關係,這是“著”語法化的第一步。 述補結構“V+着”中的V,都是表示物體空間運動的,有動態(有位移)和靜態(無位移)之分,補語“着”的性質是一樣的,表示經過空間運動,物體處於某個處所。但隨着前面動詞的動靜區別,“着”的意義也略有不同,前者相當於現在的“在”,後者相當於現在的“到”: 長文尚小,載箸車中;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世說新語·德行》(靜態) 負米一斛,送著寺中。《六度集經》卷四 (動態) “着”跟在能產生附著狀態或表思想意識、心理活動的動詞之後,在六朝及六朝以前很常見。如: 世人愚癡,不能正視,戀著恩愛,保之至死。法顯譯《大般涅槃經》 愚者戀著,殃禍由生。《中本起經》 此人在世,貪著五欲。《過去現在因果經》 想著妻子,而自系縛。《行經》 皆悉疲乏,染著睡眠。《佛本行集經》 這裏的“著”,是表示抽象的附著。 隋唐時,“V+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着”前面的動詞,已經不局限於表示物體的空間運動;2.“V+着”後面不但可以是處所名詞,而且可以是實體名詞,是動詞的對象: 余時把着手子,忍心不得。張鷟《遊仙窟》(持續) 雨中溪破無干地,浸着床頭濕着書。王建《雨中寄東溪韋處士》(持續) 莫爲此女損着府君性命。敦煌《葉淨能詩》(完成) 又只恐你,背盟誓,似風過,共別人,忘着我。楊無咎《玉抱肚》(完成) “着”已經失去了“附着”義,成爲動態助詞。根據前面動詞是否可持續,“着”也有表持續貌和完成貌的區別。 還有另一方面的語用因素推動“着”的虚化,即处所词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除了仍然可以置于“V著”之后外,也可置于“V著”之前: 刀劍爲峰崿,平地放著高如昆侖山。盧仝《與馬異結交詩》 將兒赤血瓷盛著。《孔子項託相問書》 由於處所詞句法位置的改變,“V”和“著”的結構關係也發生了動搖,即由原來的雙核心結構(連動式)向單核心結構(附加式)過渡,這是因爲“著”後沒有了處所詞作依託,“著”理解爲“附著”義便失去了依據。 由於“着”和“了”在宋元文獻中都可以表完成或實現,王力曾認爲這是由兩字“分工不明確”造成的。 梅祖麟《汉语方言裏虚词“着”字三种用法的来源》:在唐五代至宋元時代的北方白話文獻,如《敦煌變文》、趙良嗣的《燕雲奉使錄》(《三朝北盟會編》)、《劉知遠諸宮調》、《元刊雜劇三十種》中關漢卿、馬致遠的雜劇,這些北方文獻中很少使用“着”表完成;但在同時期的南方白話文獻,如《大慧書》、《朱子語類》、《宣和遺事》、《全相平話》等中,卻可以發現用“着”表完成的用例,這說明用“着”表完成是當時南方方言普遍使用的詞尾。宋元時期“了、着”的使用並非分工不明,而是不同地域的反應。 過 現代漢語裏的“過”有两种功能: 1.表示動作結束、完成: 吃過飯再走/等我問過了他再告訴你/趕到那兒,第一場已經演過了/我到這兒的時候,他已經吃過了 2.表示過去曾經有這樣的事情: 這本小說我看過/我們曾經談過這個問題/去北京的事他跟我提起過 楊永龍《朱子語類完成體研究》:前者是對事件終結點加以觀察,表示事件在參照時間前完畢;後者是將事件作爲一個整體加以觀察,表示事件完畢且與參照時間脫離了聯繫。 “過”的形成過程 王力《漢語史稿》:“過”是表示動向的,表示從甲處所到乙處所的過程。它虛化後,表示行爲成爲過去。它表示的過去的意念比完成貌所表示的更爲強烈,而且往往表示一種經歷。P362 動詞“過”的本義是“通過某一空間位置”,出現於南北朝時期,也可以引申爲“經過某一時間段”: 夜深不敢依門戶,跳過墻來見新婦。《劉知遠諸宮調》 杜鵑,你休得叫過通宵。《張協狀元》 這種用法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以帶賓語爲常。 和“了”一樣,“過”在南北朝時期先是作狀態補語/結果補語,參加“動+賓+過”結構: 有二火山,當前向身入腹穿脊過。《出曜經》卷五 太子執箭一射,便穿七鐵豬過。《佛本行集經》卷十三 如今不曾經歷得許多事過,都自湊它道理不着。《朱子語類》卷六十七 明清小說和現代方言裏尚有這種用法,這裏的“過”與動詞的關係還比較鬆散。 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過”在唐代已經虛化爲動態助詞。和多數動態助詞一樣,“過”參加的格式也是“動+過”和“動+過+賓”兩種: 誰知花雨夜來過,但見池臺春草長。李賀《榮華樂》 每至義理深微,常不能解處,聞醉僧誦過經,心自開解。《太平廣記》卷九十四 “動+過+賓”和前面“動+賓+過”相比,可能也是一個類似於“了”的前移過程。 這裏的“過”用來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