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群体行为4--群体规范内聚力决策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4.2 群体动力;勒温(Kurt Lewin),德国心理学家,1938年提出,被称为“场”理论,他运用物理学中的“磁场”概念。
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心理,1933年勒温移居美国,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s)”概念
勒温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了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冲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B=f(P,E)
B(行为) P(内部力场) E(外部力场)
;群体活动的效率多种因素影响;4.2.1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3、功能
群体的维系功能(价值观)
群体行为的评价、标准功能
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4、群体规范与管理的有效性
形成和制定群体规范是指导和控制群体行为的有力手段;5、群体规范的形成的心理学原因
群体行为的一致性,是在群体成员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类化的过程,即彼此接近、趋同的过程。
在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现出顺从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光点移动实验;6、规范分析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皮尔尼克(S.Pilnick)认为群体的规范与企业的利益有直接关系,提出了“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体工作效率的工具:
三项内容
明确规范内容:
制定规范刨面图(见下页图)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群体规范分析图;7、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个体特征(智高就起不容易建立和遵循)
群体的构成(同质比异质更容易确认)
群体的任务(任务常规、简单更容易)
物理环境(空间距离近,相互作用多更容易)
组织的规范(一致容易,否则怠工罢工)
群体的绩效(成功的群体将维持原有的规范);8、建立规划的原则: (阿希文.赞德)
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规范和他们的愿望是一致,不需要牺牲什么。
奖励那些遵循规范的成员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
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才会更愿意遵守。
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9、如何削弱群体的规范:
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
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
防止内部分歧
坦白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1、群体压力与行为改变
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会出现行为的趋同性改变,即产生从众行为。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
压力来源的四个方面:
理智的压力
舆论的压力
感情的压力
暴力的压力;;2、影响顺从现象产生的因素:;视多数人的错误为正确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
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但是不愿违背多数人意愿
情景不明确,又不愿意冒险时的从众
必须从众:用同样的规范强迫所有人
习惯性模仿和服从; B A
P C;4、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
积极(正作用)的一致性
消极(负作用)的一致性
无异议的一致性:其行为无所谓积极或消极
;三、群体的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作用;2、社会抑制作用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个人的人格和情绪不同,环境不同,一些复杂性的工作,群体反而起到反面的作用与影响,即表现为:
◆增加紧张情绪,干扰正常思路;
◆引导失误发生,降低行为效率。;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例如: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就是这种含义。
;早在1930年,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就通过“拔河实验”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立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2人一起拔河,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53.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 ;1988年,心理学家杰克逊等人(J·M·Jackson K·D·Williams)总结了49项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究。结果发现,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作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大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继续下降。;东西方存在差异吗?
心理学家拉特纳等(D·Myers, 1983)人发现,社会惰化作用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泰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等,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