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微粒分散体系课件
第十一章 药物微粒分散 体系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概 述;异丙酚纳米乳
异丙酚 10g
1,2丙二醇 50ml
精制大豆油 10g 分散相
注射用磷脂 20g
牛璜胆酸钠 14g
注射用水 加至 1000ml 分散介质;二、分类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分为小分子真溶液(直径<1nm)、胶体分散体系(直径在1~ 100nm )粗分散体系(直径> 100nm)。将微粒直径在1nm~ 100μm范围的分散相统称为微粒,由微粒构成的分散体系则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
;
三、特殊性能:
1、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会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
2、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3、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等。;四、在药剂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
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
;3、具有不同大小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定大小的微粒给药后容易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4、微囊、微球具有缓释作用,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
5、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等;<50nm的微粒能够穿透肝脏内皮,通过毛细血管末梢或淋巴传递进入骨髓组织。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0.1~3.0?m的微粒能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浓集于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脏和脾脏等部位。
人肺毛细血管直径为2?m,>2?m的粒子被肺毛细血管滞留下来,<2?m的微粒则通过肺而到达肝、脾等部位。 。
注射>50?m的微粒,可使微粒分别被截留在肠、肾等相应部位。;第二节 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一、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
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
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称为多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系中常用的粒径表示方法有几何学粒径、比表面积径等。;
1、电子显微镜法
其里面的TEM法较常用。
2、激光散射法
此种方法现今也十分常用
; 1.电子显微镜法
测定原理:电子束射到样品上,如果能量足够大就能穿过样品而无相互作用,形成透射电子,用于透射电镜(TEM)的成像和衍射;
当入射电子穿透到离核很近的地方被反射,而没有能量损失,则在任何方向都有散射,即形成背景散射;
如果入射电子撞击样品表面原子外层电子,把它激发出来,就形成低能量的二次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可呈曲线运动,翻越障碍进入检测器,使表面凸凹的各个部分都能清晰成像。
二次电子和背景散射电子共同用于扫描电镜(SEM)的成像。 ;微球表面形态 ;2.激光散射法
对于溶液,散射光强度、散射角大小与溶液的性质、溶质分子量、分子尺寸及分子形态、入射光的波长等有关,对于直径很小的微粒,瑞利散射公式:
(4-1)
I-散射光强度;I0-入射光的强度;n -分散相折射率;n0-分散介质折射率;λ-入射光波长;V-单个粒子体积;υ-单位体积溶液中粒子数目。
由上式,散射光强度与粒子体积V的平方成正比,利用这一特性可测定粒子大小及分布。;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性质和特点;二、微粒分散系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粒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直线运动
布朗运动是粒子在每一瞬间受介质分子碰撞的合力方向不断改变的结果。由于胶粒不停运动,从其周围分子不断获得动能,从而可抗衡重力作用而不发生聚沉。;二、微粒的动力学性质
(一)Brown运动
微粒作布朗运动时的平均位移△可用布朗运动方程表示:
(4-3)
t—时间;T—系统热力学温度; η—介质黏度
r—微粒半径;L—阿伏伽德罗常数
小的微粒在动力学上是稳定体系。
r愈小,介质粘度愈小,温度愈高,粒子的平均位移愈大,布朗运动愈明显。
;作为Brown运动的结果,胶体质点可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扩散速率遵从Fick第一定律:
(4-4)
式中, —扩散速度; —胶体分散系的浓度梯
度;D—扩散系数;A—扩散界面S的面积。负号表示扩
散方向与浓度梯度的方向相反。;Brown运动的位移与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
(4-5)
上述两公式综合可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