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重大改革课件.ppt

201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重大改革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重大改革课件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强国之路;“改革”: 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专题复习;●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在。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 展的需要。 ●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 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 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专题复习;按其改革的性质来划分: ;按其改革的结果来划分; 一、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 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并取得 成功的 代表改革: ●中国商鞅变法 ●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比一比: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相同点: ①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结果: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转折点) ③不彻底性: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时间:都在19世纪60年代 不同点: 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前遭受到了外来的侵略而俄国没有 ;练一练;; 二、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并取得成效的 代表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等;;总结: 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共同点: 1、在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摆脱较为困难的局面 2、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和历史发展趋势。 ;练一练;2、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的事件是( )(2007年南京市中考第44题) A.罗斯福新政 B.赫鲁晓夫改革 C.匈牙利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下表中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是( )( 2007年泰州市中考第13题)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与1979 年收入对比表 A.土地改革完成 B.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大跃进运动开展; 三、未能取得成功的改革 代表改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的匈牙利改革等;;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请回答: (1)作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请分别说明其中自强、变法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2)试比较一下自强与变法之间的异同点。; 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 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总结:;牛刀小试;3、下列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 ①商鞅变法 ②改革开放 ③洋务运动 ④俄国1861年改革 ⑤明治维新 ⑥罗斯福新政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 )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 ②社会主义彻底失败 ③西方国家不会放弃“和平演变”战略 ④苏联模式失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2007年扬州市历史中考第28题 材料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材料二: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 请回答: ?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中日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2)这两个事件各具有怎样的性质? (3)根据材料分析,这两个事件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何不同?;6、阅读下列材料:(2006年南京市历

文档评论(0)

gm8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