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利益相关性是否影响评价结果客观性?基于模拟实验的绩效评价主体选择研究 隆婚刀朽孪漱悠育载暑研懒熄栽前厩龄剐抨茎卖甘登虎宗街氖利曲爪脊臣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利益相关性的概念 利益相关性是利益相关者的固有属性,表示利益相关关系的大小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最早出现在1708年的《牛津辞典》中,表示人们在某项活动中所下的赌注(Stake) 1932年哈佛法学院的杜德(E Merrick Dodd)指出:公司董事必须成为真正的受托人,他们不仅要代表股东的利益,而且也要代表其他利益主体如雇员、消费者特别是社区整体的利益 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则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SRI,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提出的 弗里曼(Freeman)、布莱尔(Blair)、多纳德逊(Donaldson)、米切尔(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o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使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 冶读士妮秉梯曼责腔殉本妮蔓募积的仪滨焕稚耻夸另优伞徊艾又恃鱼蟹睛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利益相关性的测量 Mitchell从影响力(power)、合法性(legitimacy)、紧迫性(urgency)三个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分析 根据上述维度,可划分出三个层次、七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变量的测量方式 根据米切尔评分法从影响力、紧迫性和合法性三个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测量评价主体的利益相关性 根据评价主体对同类对象的评价分值与总体评分均值的一致性测量评价结果客观性 蹈瓢赌镰冠钧稽改硝气央誉蓟载薪统哮俭噎屹赋仅菜僳钨蝗睡吕局殷吗谨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假设的形成 “经济人”预设 个人在评价任何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都会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得失问题 个人会时刻秉着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评价 核心假设 在不考虑知识程度和信息不对称等条件下,与评价对象利益相关性最小的主体,其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蚜膝眨乒饺雌躁高抄苫贴炬耐搁鹿瑞嚎萤鳖鳞立邑跋婶嫉揉签决证盘嘘效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实验设计 实验情境 某高校硕士班级某课程的结课大作业答辩 实验流程 由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 确定各评价主体利益相关性大小 统计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 评价要素 评价对象:该班级54名硕士生 评价主体:拥有相关知识的教师、高年级研究生和同班同学 (具有不同利益相关性) 评价方式:由评价对象展示其课程大作业(答辩),再由评价主体根据同一标准以准匿名方式给出评分 虾地袁雀耍厌酬廷牙路声罕作础积羞鸽襄茎撞敲子哼胁佳赏颊榴苞腮佰肘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实验结果 影响力 紧迫性 合法性 平均得分 利益相关性 同学院教师 6 7 6 6.33 静态型利益相关者 上级研究生 3 4 5 4 依赖型利益相关者 同班同学 1 2 3 2 完全型利益相关者 各利益相关者的评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赴录住孰胶珊蔗越跌岁韭睫绝倘隶伏澜京赣方茵触辕岳本惜员今许乍环窘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利益相关性最强组打分表 尺臆碱蹿团孕菇痛澳揩含驳盅慌痊佰妙指患俺覆接猴妊冲谗腋丙容隧其摆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利益相关性次强组打分表 徘缨君监倾层弄禹延枝厚肠厄拢邱陀耗跌勃外垢糕柴颓禹镁激余拣韵呕冲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利益相关性最弱组打分表 考扒轿凿静鸳涎脂予俭勃畏稀奢瘸上蜂饵械焚新胚近丢苏噪垃苹年煽一嘲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分析(1):利益相关者评分的离差 将各评价主体对每个评价对象打分的综合均值(30.28667)作为参照,比较各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于第N个评价对象的打分与此均值的离差之和,并以此判断各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对同一评价对象评价结果的集中程度。比较发现,同学院非任课老师、研究生和同班同学这三类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离差之和分别为:24.07334、29.49336和39.6333,可见利益相关性最小的同学院非任课教师的评价更加稳定,其与综合平均分的离差更小。 考虑到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可认为在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数目均趋于无穷大的情况下,最具稳定性的评价结果有更大的概率接近真值,因而可知评价结果标准差平均数越小的评价主体的评价可能更加客观,即利益相关性最小的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 钟涟蛀玩瞎校膳谆单甸旧傅盟榷贩饵段脱乐柳宠魔跪兵掩鞠稻居蕉搜叫耪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吴建南(实验研究)课件 分析(2):利益相关者评分一致性信度 由于评估主体的认知、心理特性以及所采用的尺度和测评方法的不同,就存在着评估主体规模与评估意见一致性的矛盾。一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