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常常参观博物馆,青铜器形态多种多样,其使用功能与名称与现代生活有比较大的距离。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一,鼎(顶) ????煮食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1,商早器??商代早期?安阳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中山王?鼎?战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1,周??应侯见工簋?西周?美国范季融先生藏?高23、1厘米?口径19、2厘米?腹深11、9厘米?腹径24、5厘米?重4589、4克??曾侯乙簋?战国早期?有坐,可以抬高器物高度,也可以下面加热?湖北博物馆藏?1979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c108)通高31.8、口徑22.2、座高10釐米,重12.8公斤。侈口束頸,鼓腹,腹部有捲曲成弓形的龍耳,圈足下連鑄方座,方座每邊有長方形缺,蓋隆起,上有蓮花形捉手。蓮瓣飾雲紋,蓋面、器頸、腹部和方座市連鳳紋、勾連雲紋、鳥首紋等。【銘文】曾(侯)乙詐甬冬(作持用終)3,特别的簋??班??簋?西周。四耳饰兽首,下垂长珥作为支柱,缺盖,穆王时毛班所作。此簋何时何地出土无考,为清宫旧藏,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散出。1972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拣选修复,现藏首都博物馆。簋通高27.7厘米,口径26厘米。下垂长珥其后又另有小珥。口沿下饰冏纹,夹有两道弦纹。腹饰阳线构成的兽面纹。低圈足,无纹饰。内底有铭20行,197字。????????4,特别的簋??直线纹簋?缺盖山西博物院商代青铜直线纹簋,它通高27.3厘米,口径33.2厘米,底径20.2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这件簋为敞口,宽外折沿,弧壁深腹,底部圆收近平,下接喇叭形高圈足,圈足上部有长方形镂孔三个,腹部和圈足各饰以一周直线纹带,上下框以圈连接。商代的青铜器一般都有其固定的纹饰,常表现为饕餮纹、兽面纹等,像这样的饰以直线纹的簋,在我国的陕西省等地虽也有发现,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罕见的随葬九鼎八簋的墓,主人的级别最高,贵为天子,才有这样的规格,鼎中则摆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用于祭祀的食物。七鼎六簋及五鼎四簋分别为卿大夫和大夫的随葬品,三鼎二簋为士在特定的场合下用的,一鼎则为士专用。等级很严格,不能越级使用。?三,鬲(li,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在新石器时代,三鼓足陶鬲很普遍,青铜器鬲明显是由陶鬲演化,陶鬲一般单耳,而青铜鬲有耳为多。1,典型的鬲(联裆)??云雷纹圆肩铜鬲(联裆)?商?高10.1厘米,口径9.5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此鬲侈口,斜折沿,方唇,两立耳略外撇,束领甚短。裆连接成弧形。空足,足立面成三角形。上腹部饰云雷纹带,其上下辅以联珠纹。器壁较薄,纹饰纤细。联裆鬲是区分周文化与商文化的重要考古学标志,直到西周以后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新干大洋洲出土了许多联裆鬲,除这件铜鬲外,还有更多的联裆陶鬲。从联裆的形制可以看出,这件铜鬲有明显的周文化因素,但新干联裆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文化器物,西周联裆鬲多无耳,联裆处无明显分界,多带柱足、蹄足或扁足;而新干联裆鬲口沿上有立耳,联裆处有分界,袋足下为中空的锥形足,与西周联裆鬲差别明显;此外,此鬲颈部饰上下以连珠纹位界的云雷纹,也是早期商文化青铜器的装饰特点。新干联裆鬲综合了商文化、先周文化以及吴城文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