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引进及创新.doc

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引进及创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引进及创新

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引进及创新摘要:当前,一些地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上存在认识误区,在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下,重引进、重规模,却轻消化吸收、轻基础研究、轻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若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应正确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并明确产业培育的重点是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引进的目的是为借鉴并破解核心技术,而创新的目标是从引进、模仿、再创新走向集成创新直至原始创新。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34-02 一、当前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进入攻坚阶段,其产业培育工作面临着基础差,底子薄、人才缺、经验少的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本是一项长期艰苦的系统工程,但个别地方的急功近利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指导思想,导致实际工作中重短平快和出效益而重引进、轻研发、忽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的现象。这可能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值得高度关注。 (一)“贪大求全”,重引进、重规模,把引进先进技术当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途径 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一些地方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其仍沿用短平快的传统思路,因而大量引进国外生产线直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导致一些新兴产业投资“一窝蜂”现象。这可能使发展新兴产业演变成新一轮技术引进、产能扩张、圈地运动、这种纯靠引进方式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往往只是“制造工厂”甚至“组装车间”,很难有发展后劲。 (二)“轻研发、轻吸收消化创新”思路造成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研发投入不足又不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使很多技术来不及消化吸收再创新,就被新的技术所代替,造成巨大浪费。虽然当前我国某些领域在规模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统计表明,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数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得到大都受制于人。如100%光纤制造装备,80%(用于物联网应用底层) 的传感器,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发电设备的90%,医疗装备的95%,绿色低碳环保关键技术的75%都依赖进口。这意味着我国当前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缺乏竞争优势,实事上还不具备战略性。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既缺乏长远战略思维,又缺乏全局性系统协调观念 尽管各地都在制定战略、规划,但总体上是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在走捷径的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不愿做艰苦而扎实的研发队伍培育和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工作,总想直接抄袭、模仿、利用人家的成果,因而,创新投入不足、扶植政策力度不够、研发取向体现着明显的短期行为特征。这也是我国当前的创新成果是低层次的单项技术为主,而高层次的集成创新不多,顶层次的原始创新就更少,缺乏应对新的产业革命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的深层次原因。 不解决上述基本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就将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走上歧路。正确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工作重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中的引进与创新 正确认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相互关系,合理把握好其中的“量”和“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培育意义重大。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强调自主创新,不等于一切从零开始,埋头苦干关起门来搞创新。自主创新所突出的“自主”,不是要排斥任何外部的借鉴、支持。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落后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难处,在于技术基础较差,研发的实验、实践条件和能力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故引进技术是缩小差距的必然选择。从市场交易的角度出发,引进技术更快捷、更经济、更易见效,只要坚持正确的技术路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后起之秀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的技术进步就是按引进、吸收、消化、模仿、创新的路线运行的。引进技术可以节省探索时间、以较低的成本极大地缩短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所在,能使我们借助“巨人的肩膀”更早地与国际领先技术同步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当然也应充分利用这一便捷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引进虽可以暂时缩短技术差距,但由于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新技术不断产生,引进的技术终究是会落伍的,如果不能借此把引进的技术知识转化为自已的技术研发能力,则依赖外部技术的状态永远无法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经过几十年引进技术的发展之后仍然处于依附状态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引进只是借鉴外部成果为自主创新提供的条件、而消化吸收则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的破解核心技术和再创新才是技术引进的根本目的。 国际科技合作从来都不是单向恩赐与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