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石油与煤的两种有机物.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如何衡量 探究实验——工业来源 某烯烃和氢气加成后的产物如图: (二)苯的分子结构 (二)苯的分子结构 (二)苯的分子结构 苯与溴的反应 苯的加成反应 小 结 三.苯的同系物 4、苯的同系物的物理性质: 1、色态: 2、密度: 3、溶解性: 5、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3)、加成反应 现象解释 乙烷 乙烯 鉴别 方法 将气体通入适量溴水 褪色 不褪色 CH2=CH2与Br2加成 将气体通入KMnO4(H+) 褪色 不褪色 乙烯被KMnO4(H+)氧化 点燃 火焰明亮,有黑烟 火焰浅蓝,无黑烟 乙烯的C%高于乙烷 [总结] (3)聚合反应 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 乙烯的聚合反应也叫加成聚合反应。简称为加聚反应。 全部是单键 特征反应 通式 结构 烷烃 烯烃 区别 CnH2n (n≥2) CnH2n+2 (n≥1) 不饱和 饱和 含一个C=C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易被KMnO4氧化 不被KMnO4氧化 ☆★烯烃———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属于不饱和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性质与乙烯相似。 CH3—C—CH2—CH3 CH3 CH3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思考:该烯烃的双键在哪两个碳原子之间? 只能是③④之间 碳碳双键( ) >C=C< 官能团:决定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C≡C- -X -OH -CHO -COOH -COOR >C=C< -NO2 -NH2 碳碳双键 碳碳三健 卤素原子 羟基 醛基 羧基 酯基 硝基 氨基 常见官能团 决定乙烯和烯烃化学性质的主要结构是: 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苯——一种无色 油状液体。 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二、苯 (一)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 , 有特殊气味的有毒的液体 , 不溶于水, 熔点5.5℃, 沸点 80.1℃ 苯是一种: 密度比水小, 易挥发。 (二)苯的分子结构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 1867)首先发现的。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从生产煤气的原料中制备出煤气之后,剩下一种油状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法拉第是第一位对这种油状液体感兴趣的科学家。他用蒸馏的方法将这种油状液体进行分离,得到另一种液体,实际上就是苯。当时法拉第将这种液体称为“氢的重碳化合物”。 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E·E·Mitscherlich,1794— 1863)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与法拉第所制液体相同的一种液体,并命名为苯。待有机化学中的正确的分子概念和原子价概念建立之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C·F·Gerhardt,1815— 1856)等人又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苯分子中碳的相对含量如此之高,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如何确定它的结构式呢? 苯的分子式表明 苯是高度不饱和的化合物。 分子式: C6H6 ( ) 0.5ml溴水 1ml苯 振荡 1ml苯 0.5mlKMnO4(H+)溶液 振荡 ( ) ( ) 紫红色 不褪 上层橙黄色 下层几乎无色 结论: 苯分子结构中不含双键或三键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曾提出了碳四价和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这一重要学说。对苯的结构,他在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排列十分紧凑,它可以与其他碳原子相连形成芳香族化合物。于是,凯库勒集中精力研究这6个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多种开链式结构但又因其与实验结果不符而一一否定之后,1865年他终于悟出闭合链的形式是解决苯分子结构的关键,他先以(Ⅰ)式(如图1)表示苯结构。1866年他又提出了(Ⅱ)式,后简化为(Ⅲ)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 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一直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据他自己说这来自于一个梦。那是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