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5-Feulgen反应和PAS反应
实验5 多糖的显示——PAS反应 DNA的显示—— Feulgen反应 一、多糖的显示——PAS反应 (一)实验目的 通过PAS反应,了解糖原显示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糖原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实验原理 PAS反应是显示多糖的最经典、也是最直接的细胞化学方法。 用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过碘酸处理使多糖中葡萄糖的乙二醇基氧化成两个游离的醛基,醛基与Schiff试剂结合可形成紫红色的化合物,颜色深浅与多糖含量成正比。 单糖易被抽提掉,多糖包括糖原、粘多糖、粘蛋白、糖蛋白、糖脂、淀粉和纤维素。 (三)实验用品 1.材料:马铃薯块茎 2.试剂:0.5%高碘酸、schiff试剂、亚硫酸水、 70%酒精 3.器材:显微镜、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水浴锅 (四)实验方法 (六)注意事项 按上述操作,细胞中水溶性糖类已丧失,被染色的是不溶性的碳水化合物。 (七)作业 1、绘制实验结果,并描述。 二、DNA的显示—— Feulgen反应 (二)实验原理 根据DNA经盐酸水解后,打开了嘌呤碱基和脱氧核糖连接的键,在脱氧核糖的一端形成游离的醛基。这些醛基就在原位与Schiff试剂结合,形成紫红色的化合物。所以凡有DNA的部位,就呈现为紫红色。 Feulgen反应是特异性显示DNA的最经典方法,即可进行DNA定位显示,又可用显微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 Feulgen反应对组织中DNA的检测具有高度专一性。组织中除DNA外还有多糖、RNA和其他自由醛基可以被盐酸酸解掉。 (四)实验方法 ①取小麦根尖和洋葱内表皮(绿豆大小)浸入预热至60℃的1N HCl中水解,时间10 min。 ②蒸馏水洗后,转入Schiff液中避光染30 min,待根尖变为深红色; ③在新配亚硫酸水中洗3次,每次 1 min; ④自来水洗 5 min,在载玻片上切下深红色根尖备用; ⑤制片镜下观察,根尖镊子捣碎压片。 (七)作业 绘图描述所观察到的试验结果。 * * 细胞化学是利用特殊的试剂与细胞的特定成分其化学变化引起颜色反应,并用显微镜鉴别所示物质成分的性质和位置的方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用品 (四)实验方法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 (七)作业 碱性品红为红色,与能产生SO2的试剂作用后(如偏重亚硫酸钠与盐酸作用,还原出SO2),成为无色的Schiff试剂,再与醛基结合呈紫红色。 1、取马铃薯块茎切成薄片,浸入过碘酸溶液10分钟; 2、用70%的酒精冲洗1次; 3、将薄片放入Schiff试剂中20-25分钟; 4、在新配亚硫酸水中洗3次,每次 1 min; 5、蒸馏水洗片刻; 6、将薄片放在载玻片上吸去水分,加上盖玻片,镜下观察。 PAS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 马铃薯块茎组织细胞内可见到紫红色或深红色淀粉颗粒。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用品 (四)实验方法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 (七)作业 1.了解Feulgen染色反应原理; 2. 掌握Feulgen染色的方法,观察染色结果。 (一)实验目的 图 Feulgen反应的染色原理 DNA染色后,除形成紫红色化合物外,必然有多余的A和B分子,B分子很容易被氧化转变为A有色分子,从而造成伪差。因此必须迅速地多次用现配的SO2水清洗,使A分子转变为无色的B分子,消除染色的伪差。 (三)实验用品 1.材料 洋葱鳞茎内表皮或根尖、小麦根尖 2.试剂 1 mol/L HCl、 Schiff试剂、 亚硫酸水溶液(漂白液) 3.器材 显微镜、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水浴锅 (五)实验结果 蚕豆根尖细胞Feulgen反应 细胞核(紫红色) 核仁(无色) 小麦根尖细胞Feulgen反应 细胞核(紫红色) 核仁(无色) 1.取材薄,幼嫩,大小合适。 2.水解时间勿过短或过长。 3. Schiff试剂质量可靠,无色或茶色,强刺激气味,密封,避光使用保存(6个月)。 4. 洗涤剂现用现配,保持有足够的二氧化硫浓度。 (六)注意事项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