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肖邦故园”别解.doc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肖邦故园”别解.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肖邦故园”别解

《肖邦故园》别解    《肖邦故园》是波兰著名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极为精巧的构思,引领着读者踏上朝拜的精神之旅,从而彰显出肖邦音乐的魅力以及他人格的美丽。    整篇文章就如同一部交响乐。    文章开头的1、2两小节可以视为这一交响乐的序曲,作者的起笔似乎是漫不经心的,“热那佐瓦沃拉。一百多年前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子里。”这就奠定了全文的的一个基调:缅怀。接下来作者以平实而略带深沉的语调,以故园曾有的“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与“唯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舍”进行对比,在貌似平静的叙述中披露了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事实,那就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然而肖邦的“小屋”何以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这“光辉”、这“神明”自然是波兰人民,他们对肖邦倾注着满腹的爱,唯有这样的一种柔软的东西坚不可摧。序曲的最后作者用抒情的语调,昭示了“小屋”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而今已成为“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把造访这里,“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由此,作者揭示了文章第一个层面的意蕴:故园因人而存现。    文章的3—8小节,可以将其当作交响乐的第一乐章。第一乐章是以慢板为主,作者先是以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地赞颂了肖邦音乐作品的“博大精深”,肯定了他的音乐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接下来强调艺术创作的一条定律:“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特别是“孩提时代”对故土景物的印象,会半自觉或完全不自觉地出现在作品中。借此引出肖邦音乐的色调与其故园景物色调的联系。在此,作者叙述的节奏快了起来,特别是描述故园四季景色的文字,明快而轻盈,故园的春天有怒放的丁香呈现出一片紫色,夏天有欣欣向荣的树木青翠一片,秋天是遍野的金黄,冬天则是白雪覆盖,粉妆玉琢。没有“招摇的俏丽”,却具有着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特点,而这物象的特点又渗透在肖邦的音乐作品里,成就了他音乐中幽远而深邃、宁静而安详的“蔚蓝的色调”,这样的色调又与波兰的景色相一致。    这一乐章,可以把它看成复调音乐,两个层面的意蕴同时展开:一是人因其音乐而不死,一是音乐因渗透着故园的元素而丰厚。    文章的9—12小节,是交响乐的第二乐章,可以将其视为如歌的行板。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调,叙述了肖邦对故园的缱绻之情。青春年少时的肖邦,总是经常带着他心爱的妹妹一起探望故园,他“总爱坐在这小河边,坐在小桥旁的这棵大树下”,“总要走这条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年青时代的肖邦浪迹天涯前,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无论是故园的茅舍、小桥、流水,还是秋日,他一样都怀着“无限依恋”。在肖邦的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的象征”。即使是他身处他乡,眼前也总是“浮现出了故园的景色”,耳边也总是回荡起在故园“听见过的歌”。“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肖邦写给友人的信,平添了一种悲音。故园的一草一木都流进他的血液中,也融进了他的音乐里。他内心深处的“万种离情”、“一怀愁绪”都被他净化在音符中,即使是“关山阻隔”,即使是“命运多舛”,也无法割断这绵绵悠长的情思。“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沉重的语调又强化了这种悲音的力度,读之无不让人动容。    第二乐章的意蕴是第一乐章“音乐因渗透着故园的元素而丰厚“的深入展开,强调了肖邦音乐中的“祖国的旋律”、“祖国的音响”。    文章的13—19小节是第三乐章,可以将其看成快板。作者由既往的回忆重新回到现实,回到“肖邦之家”。这里有肖邦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于是全世界各地的人向“清流”涌来,他们不仅仅是“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更是为了“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就连世界上最为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够在这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引为莫大的荣幸”。那些挤满在房前屋后的听众,他们则在肖邦的音乐中或领略到“无限美好的世界,或引发起“甜蜜的回忆”,获得“莫大的精神享受”。而在波兰沦陷,肖邦的音乐成了违禁品之际,依旧有一些人会偷偷摸摸去演奏、去听肖邦的音乐,他们从肖邦的音乐中感受到“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汲取了“无法窒息”的“民族精神”。    16小节可以看成是快板中的小插曲,就是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的一段话:“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我接触到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肖邦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个故事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特点。华沙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