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母亲的第3条道路.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成功母亲的第3条道路

莘城学校家长学校推荐文章 一个成功母亲的第三条道路 在绝大多数中国妈妈眼里,李亦雯肯定是个真正的优等生。 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当年报考了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斯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维也纳大学、华盛顿大学等12所世界名校,全部被录取,并拿到包括牛津在内6所大学的奖学金。最终她放弃牛津大学,接受欧盟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全球经济,接着到联合国实习,再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史,以全 A成绩毕业。 毕业后,她被美国一家顶级投资管理集团录用。该集团在当年全球数千个报名者中只招10人。最后一轮是集团20多名中高层经理的面试,每人一对一,谈一小时。3天面试后,她脱颖而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同学称,这家投资集团跨三大洲层层考核的严格挑选,寻找的是“全球最聪明、最善于沟通”的人。 李亦雯并不认为自己多么聪明,她讨厌“哈佛女孩”、“牛津男孩”之类的标签,她说自己只是个“为减肥发愁、渴望爱情”的普通女孩。不过,“我有个不普通的妈妈”。 她记得大学时老师说:在攀岩时,每个人手里有5颗钉子,有的人不冒任何风险,可能每隔半米就放一颗钉子,走得很安稳;而有的人则隔0.8米或1米才放一颗钉子,虽然走得不太稳,但总能达到最高的高度。她自己“不过就是把钉子放得比较远的那个人”。 而鼓励她安放钉子,并随时准备好在她掉下来时接住她的,正是她的妈妈刘曼辉。 刘曼辉说自己不是“虎妈”,不“圈养”,但也不“放养”,她走的是“虎妈”、“羊爸”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 刘曼辉是武汉一家大型国企的中层管理干部,丈夫是大学老师。 因为2006年当地媒体曾有《我放了牛津大学的鸽子》等对李亦雯的报道,这个“成功”的妈妈在武汉小有名气。也正是在2006年,刘曼辉参加了由一家机构在武汉搞的心理学培训,由此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产生浓厚兴趣。后来,她还受邀在武汉搞了两场“爱的教育”公益演讲。她退休后准备把自己的后半生“跟教育干上”。 如今,找她咨询的家长越来越多。她每天要接三四个家长的电话,有的家长在电话里的第一句就是:“刘老师,帮帮我的孩子!” 这几年在解答别人问题的同时,她把自己从小给女儿记的十多本育儿日记放在床头,每天睡觉前都翻一翻。每看一次,她都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经验少、教训多。 前来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一个父亲说,女儿成绩很好,可高考考砸了。高考那天孩子出门时,他说了一句:“女儿,加油!胜利属于你!”事后他一直很自责,认定这句话让孩子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他堵着刘曼辉问:“我是错了吗?” 有的家长委屈地抱怨,自己从不给孩子说你要考什么名次,考什么大学,孩子在家学习时,家长连大气都不敢出,恨不得拖鞋都不穿,光着脚走路,就怕打扰孩子。可这种“无声的压力”适得其反。 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太闷了”,跟大人3个月不说一句话。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儿子“太活了”,课间休息疯个不停,“下堂课怎样收得住心?” 刘曼辉总结,这些问题无外乎集中在学习不好、与大人不能沟通这两方面。 她通常不会立刻给出“技术性”的处理意见,比如怎样克服上课玩手机。她觉得那些都是浮在水面上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病了。 她会给这些父母念一些话:“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会杀死我的妈妈。”这是一个9岁孩子的造句。 “妈妈是‘会计师’,算好了我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会被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就发作……”这是面对武汉市作文竞赛题《给我一点时间》,孩子在答卷上写下的。 刘曼辉推荐家长上豆瓣网看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听听孩子们是怎样“妖魔化”家长的。这个组组员有近7000人,主题旗帜鲜明地集中于一点:如何对付父母? 每天,对付父母手法最高明、最智慧的帖子会置顶,追捧者众多。在小组里,孩子们控诉家长“卷子还是热的,就被叫去大骂一顿”,称50后这代看CCTV看春晚、去北京不看话剧不参观美术馆非要先看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堂的“主流父母”,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 组员们称,自己“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刘曼辉还给家长们呈现各种数据:“知心姐姐” 曾在一次涵盖18个省份6000多个孩子的调查中发现,家长和孩子交谈时,最爱说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而孩子表现出的最强烈的愿望是:我们不想在否定中长大!在问卷中,2909个家长中只有4个回答“最满意孩子能与人合作”。 两场演讲中,刘曼辉都把“父母皆祸害”作为引语,现场一下子变得无比安静。有家长说,自己从来不知道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竟是这样的形象。 ???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