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傈僳族族称来源和其含义
傈僳族族族称来源及其含义探析
侯兴华
(保山学院 政史系,保山 678000)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从傈僳族族称来源与含义作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并对“粟栗”与“栗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期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关键词:傈僳族,族称,来源,含义
Based on the studies from former scholars, the article is going to do a further study and exploration on Lisu ethnic minotiry’s name,and give the author’s view on “Suli” and“Lisu”,hoping to reach the goal of finding more good studies on the topic.
Key words: Lisu ethnic minority;minority’name;origin;meanings
民族族称犹如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民族的名片,对一个民族来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含义。同时,探究一个民族的族称不仅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是尊重该民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之所需,具有现实意义。“傈僳”是全世界一百多万傈僳族同胞共同的称呼,有一定的含义,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史料中有关傈僳族的记载较少,更没有关于其族称考释的直接记录,因此,探讨傈僳族族称来源及其含义的难度较大。近现代以来,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出发,对傈僳族族称的来源及其含义进行推测和解释。笔者就所掌握的国内外有关资料,在对这些推测和解释一一阐述的基础上,拟就傈僳族族称的来源及其含义作初步探析,并对“粟栗”与“栗粟”之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相信这会帮助读者对傈僳族族称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一、文献中的傈僳族族称
与许多民族族称分为自称和他称两种不同,对傈僳族的称呼,从古至今,国内国外,不论自称还是他称,都是比较统一的“傈僳”(lìsù)。但由于方言、个体差异和社会的发展,加之汉语的同音异体字较多和不同的作者采用不同的汉字标注等原因所致,一直以来,“傈僳”二字的音译,在汉语典籍中有近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即栗粟、栗、力些、力苏、、力梭、黎苏、狸苏、卢等。
关于傈僳族族称的直接史籍记载,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写作“栗粟”。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载:“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同样的书写形式还见于清代余庆远的《维西见闻纪》“夷人”条:“栗粟,近城四山,康普、弓笼、奔子栏皆有之。”
其次又见于明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载北胜州风俗:有名栗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其妇人则掘取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岁输官者,惟皮张耳。
又见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三十《羁縻志?种人》载:力些,惟云龙洲有之。男囚首跣足,衣麻布直撒衣,被以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衣。善用弩,发无虚矢。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径三四寸者前行,自后发弩中其盾,而妇人无伤,以此制服西番。
又见于清毛奇龄《云南蛮司志》,也写作“力些”:澜沧卫有力些贼,每聚众杀人、烧庐舍。
其次又见于《木氏宦谱?木青传》,写作“力苏”:万历二十五年,云龙洲力苏抢五井提举皇盐作耗奉总兵官征南将军太师黔国公沐武靖昌祚及两台文明,亲率兵征进,杀获八三级,蒙奖花牌表里。
又《皇清职贡图》卷七释文称:,相传楚庄蹻开滇时,便有此种。无部落,散居姚安、丽江、大理、永昌四府。
又清乾隆《丽江府志略卷上》《种人》载:、有生熟二种,岩居穴处。或架木为巢,囚首跣足,高鼻深眼,身着麻布,披毡衫,猎取禽兽为食。居无定所,食尽即迁,佩弩带刀,虽寝息不离。性凶暴嗜酒,一语不投,即持刀相向。
又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写作“力梭”:铁索箐力梭夷叛,抚臣邹应龙讨之,七十二村悉平。
又克勒脱纳《云南地理考察报告》,写作“黎苏”:黎苏人,乃藏缅族之一支,彼等到现在似尚继续向南迁移。
又和锡光《中甸县志稿》“种人”,写作“狸苏”:狸苏……种荞麦而为食,织麻缕以为衣。
另外,《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说:“丽江路,蛮有八种,曰磨些、曰白、曰罗落、曰冬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叁错而居。”尤中先生认为“卢蛮”即“傈僳”,同时,他认为南诏统治下的分布于今天维西、贡山和福贡一带的施蛮和顺蛮就是傈僳族的一支。
在以上所有近十多种对傈僳族的称呼中,除施蛮和顺蛮外,虽有字样差异,但读音较近,自唐代以来一直延用至今,实际都指傈僳族。
在国外,虽然人们对傈僳族的称呼因人而异,有的人对“傈”字的发音拖得长些,有的短些,有些甚至声调使用不当,但整个“傈僳”二字的发音也相差无几,如:Liisoo、Liisaw、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