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土地与历史记忆以兰屿传统地名的研究为例.pdf

人土地与历史记忆以兰屿传统地名的研究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土地与历史记忆以兰屿传统地名的研究为例

原住民教育季刊 26 (2002) * 人、土地、與歷史記憶:以蘭嶼傳統地名的研究為例 ** 胡正恆 一、前言:宿存於生活經驗中的文化知識 蘭嶼達悟族,和台灣其他南島語族一樣,在近代強勢文化的涵化衝擊下,一直有 著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主要在於口語文化的傳承,並沒有文字的記載,一旦方言的 使用者,及文化知識的實踐者不復存在,則諸多文化記憶也就跟著式微消失,而且有 可能毫無紀錄可循。台灣在解嚴以後,後殖民時代的相關文化研究方興未艾。其中, 對口語文化中各項文化記憶的挖掘與再檢視,特別受到各界重視,並蔚為壯闊風潮。 為了呼應民間重視本土口語文化的呼聲,諸多官學單位而有搶救原住民母語文化的努 力。譬如,在學界見諸中央研究院的「台灣南島語語料庫」的方言典藏計畫,或是原 民會教育政策中的原住民母語師資制度,都是典型的具體事例。 然而,原住民口語文化與諸多文化知識衰微的脈絡千千萬萬,要能一朝逆勢復振 改善,談何容易。尤其是在近一世紀快速漢化或現代化的歷史巨變中,原住民生活形 態已漸由自足生計經濟變遷到出外賺取貨幣。因為人口外移、國語教育普及等種種原 因,目前能使用流利原住民母語的皆為年老長者,而許多年輕人很難有機會說自己的 母語 。這樣的情形 ,使得諸多 「宿存於長者生活記憶」的文化知識體系及其核心概念, 益發不易通透過當代原住社群而流傳。原住民族的年輕一代,也因此對傳統部落生活 中的集體記憶,有著潛在空洞化與缺乏認同的可能危機。 蘭嶼傳統地名便是此一快速衰微的原住民口語文化知識體系之一例。地名 (place * 本文的完成 ,感謝 自然科學博物館董瑪女女士在語言學上的指正 ,與台東師 院社教系夏黎明先生 、中研 院台史所張隆志先生、民族所余光弘先生與郭佩宜 女士等諸位師友在概念上的啟發及協助。文中意見與 可能錯誤 ,均為筆者個 人文責。 **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保育生物學系(Conservation Biology Progra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博士 候選人 ,現 110 原住民教育季刊 26 (2002) names) 原為空間上的歷史使用者對特定土地及其特質的理解、分析、與命名。地名知 識系統的複雜性,代表了此一地理空間實體開始為土地上的生活者所認知、利用、並 掌握。在歷史發展的文化過程中,隨著原住民對一地涉入與關照的增加,其地名知識 體系的概念分化與語彙精緻程度勢必大增。從千絲萬縷的地名典故當中,我們可以一 窺住民對土地的概念分類、以及人與土地的歷史互動關係。在以口語傳承文化的部落 中,傳統地名知識的流傳,勢必得以族人生活中的使用與實踐為前提。這項活生生的 口語文化知識,顯然比一般的器具物質文化更難典藏與保存。在此後的部落生活中, 集體土地記憶的流失,更值得文史學者與社區部落深思挽救之道。 本文作者從與達悟族人共同生活的田野經驗出發,就個人見知所及,引介蘭嶼傳 統地名的內容與特色,初步反思此一島嶼生態系中人與土地的歷史關係;並進一步, 嘗試從達悟人在土地上的歷史記憶,來看人地關係如何在當代的文化政經變遷中被經 驗著,並以之討論近代原住民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與再振的契機。 二、傳統地名中的詩意地理描述 蘭嶼傳統地名的內涵與邏輯,長期以往極不易受到學界完整的重視。在雅美族文 化知識的研究中,歷來以家屋、及生計經濟兩大領域的知識體系,最受到研究者的青 睞而為一般人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