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交互主体理论刍议
一、交互主体的生成根据
建构交互主体理论,自然必须首先探究交互主体的生成根据。交互主体,就一般意义讲,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通过一定的交往活动所形成的主体群。从微观上讲,它可表现为家庭、政党、阶级、民族等;从宏观上看,它表现为人类社会。显然,这些交互主体无一不是交往活动的产物,彼此相爱的男女相互交往构成家庭;目标一致的人相互交往形成政党;有共同物质利益的人们相互交往产生阶级……乃至整个人类的交往活动生成了社会。当然,交往活动与交互主体之间的关系决不是单向的,交互主体一旦产生,它就会成为交往活动进一步进行的舞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一开始是作为生产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而产生和发挥作用的。主体人作用于自然客体的生产劳动从来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它要求众多的主体共同参加,而这种共同参加的活动又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实现。所以交往活动是适应生产劳动的要求而出现的,而且它又伴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丰富、发展。因此,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主体与主体的交往活动是以主体与客体的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交互主体是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为前提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交往活动是与生产劳动根本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生产劳动是主体人征服、改造自然客体的活动,人们通过活动使自然客体为主体服务。在生产劳动所构成的各要素关系中,主体是确定不移的,他始终是目的,客体只是主体达到目的的手段。主体人尽可以用“理性的狡计”使自然客体依照主体的意志发生变化;而交往活动的各方均是主体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交往活动中,各方主体均是目的。交往活动的进行就是为了达到各主体间的认同、理解、互惠,从而使主体们的功能综合起来,充分发挥。交往活动的这个特性就是交互主体性。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行为与人改造自然的“目的理性行为”不同,它是通过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承认,“使大家的共同行为取得一致成为可能”。〔1〕我认为这两种行为、
活动的区分不仅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道德论的意义。
当然,历史和现实中的交往活动并不像哈贝马斯所想的那么纯粹,它们并不都具有上述的理想性质。相反,在社会中比比皆是的交往活动是以类似于生产劳动的方式进行的。主体将对方的主体当做客体,视为手段,工具,使对方服从自己,为自己服务,从而将人们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当作了主客体关系。当然,把他人作为客体的主体最终也必然会同样被他人当作客体对待。这种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成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活动,实质上就是将人当作物,将人与人的关系最终降为人和物乃至物和物的关系。这是与人的主体性本质相背离的。这种由虚假的交往活动构成的交互主体本质上是虚假的共同体。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不充分,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社会还难以提供每个人作为自由、全面的主体而存在的可靠保证,它只能以将一部分人贬为物、客体作为代价来换得另一部分人在交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可喜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不断地从争斗走向联结、拒斥走向沟通,具有真正意义的交往活动的确越来越多,并且它们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我们研究交往活动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二、交互主体的构成与演变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
交往活动是交互主体的基础和直接根据之所在。特定的交往活动构成特定的交互主体。交往活动发展到什么程度,交互主体也相应到达什么程度。
交互主体是在交往活动中,主体和主体在一定的条件和原则下构成的主体群,从外部看它是一个群体形态的主体;从内部看,它是一个由一定数量的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这一定数量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人,也可以是群体。同时,作为主体和主体交互作用的集合,一定的交互主体又可作为一个成员主体成为更大规模的交互主体的一分子。交互主体一般具有一定的目标、一定的规范和一定的交往媒介,从而使自己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萨特曾根据“个人实践及其辩证法”,对交互主体的不同类型、层次进行过分析。他认为人们在个人实践中最初形成的集体是“群集”。在群集中,个人和个人之间没有共同的主动实践,没有什么共同的目标,它只是被物质性的被动的活动所支配。萨特曾以街头等候上车的行列为例说明群集的特征。他说,这些人各有各的事情,互不相识,只是偶然地按来到的先后次序排列在一起。他们除了上车之外没有任何共同点,而且由于“匮乏”,即车上没有足以满足需要的座位,各自都无形中成为他人的潜在对手。萨特说,这种群集是个人被物质性的被动活动所支配的产物,它是对个人主体活动的否定。萨特认为,“集团”是人恢复了主动地位,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共同的主动实践的集体。但是,由于萨特的立足点是个人实践,其内心倾向于肯定个人孤独性而排斥集体,因而难以客观而全面地描述主体和主体建立起来的交互主体。
历史和现实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多种多样,与之相对应,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