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放初期 我们的路上跑的什么车
解放初期·交通篇
上世纪50年代初,黄包车是最普通的载客工具。个人如果有一辆“洋马儿”那就非常牛了。
出了市区,则是鸡公车和木炭车的天下。鸡公车跑短途,载人又载物;木炭车跑长途,不烧油不烧气,只靠烧木炭产生能量,手摇发动,慢得要命。
讲述 新中国刚成立那阵,成都是没有多少汽车的,只有市区内的机关单位有少量吉普车,都是收缴的国民党的车。市民出行,穷的一般是“甩火腿”,有钱有身份的呢,就可以坐黄包车。那时候有一个副市长,就专门为他配了辆黄包车,这就是高级待遇了。
黄包车也分两类,一类算出租车,有钱就可以坐。另一类是发财人家里的私车,我们叫“私包车”。“私包车”牛得很啊:车篷高档,是用皮子绷的;坐垫很软,相当于沙发;扶手的木头和车夫拉的杠子都是漆过的。乘车人踩脚的地方有个铃铛,如果行进过程中前面有人,乘车的人就踩一脚铃铛,叮当叮当的,提醒人让道。成都人幽默,就把“叮当”喊成“该当”——“我有钱,我该当!”就是这么来的。
1952年开通了公交车,但我印象中坐的人很少,因为要两分钱车费。当时两分钱车费可以干很多事了,鸡蛋都可买一堆。后来,自行车就洋盘了起来。车都是进口的,所以称为“洋马儿”。“洋马儿”最时髦的应该是三枪牌,英国产的。其他还有东德的,匈牙利等地的。有几个知名品牌:三枪,莱灵和海克力斯。成都日报成立时,一下买了20辆自行车,很不得了。 当然,自行车只能记者采访用,到了晚上必须把钥匙交回来。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去采访,只有那么神气了,比现在开宝马还风光。
如果要出远门的话,只有坐木炭车。木炭车相当于现在的长途公共汽车,外形也差不多,可以坐三四十个人。为什么叫木炭车?因为这车是不烧油的,司机座位旁边有个圆筒,要开车时,就往里面加木炭,然后把筒顶用泥巴封了。等木炭把筒里的水烧开,就拼命摇风箱。只见火越燃越大,司机的手越摇越快,车突突突地狂吼一阵,就发动起来了。坐木炭车的人多,很挤,一般不仅车厢里坐满了人,车顶也爬满了人。著名谐剧大师王永梭有个段子就是讲述这个场景的,说有个人坐木炭车,是趴在车顶上,听见下面在突突突摇风箱,就和旁边的人摆龙门阵,渐渐忘了时间。不晓得摆了好久,以为到了,结果往下一看,呀,还在原地未动呢!呵呵,木炭车发动够慢吧?
木炭车跑长途,郊区的短途,就是鸡公车的天下了。那时鸡公车是不准进城的,从成都西门到犀浦,鸡公车一排排摆起,之壮观。车也分两种,木轮子的和轮子上有铁箍的,铁的跑得更快嘛。载人载物,都是鸡公车,由于天长日久地跑,路上都被压起一条沟,就像铁轨一样,鸡公车也有了自己的轨道。
除了载人的,还有货运车。有一种运货的大卡车,因为是美国产的,称美卡。车的前面有两个轮子,后面有8个,所以大家也叫它10轮大卡。但这种货运汽车极少,要很大的企业才有,街面上看到的主要运货工具还是人力货运车——“板板车”。板板车车架粗大,使用汽车轮胎,胎厚、气足。拉车人共有六七个,分主力和副手。主力在车的中间拉,叫做“中杠”,两边各有两人,叫做“飞娃儿” 。有时货物过重,车的后面还要增加两三个人推。拉“中杠”的人要身强力壮,能控制整个车的运行。拉“飞娃儿”的人相对瘦弱一点,他们只起助力作用。
拉板车的都是下力人,很辛苦。成都知名的文化老人车辐在运动中挨整,也被弄去当拉板板车的“飞娃儿”,其他拉车的人都不好意思,埋头拉车,只有他神情自若,见到熟人还主动打招呼,真是气度不凡。
物语
作为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供职于成都日报的老报人,廖友朋老人幸运地在当时就骑上了“洋马儿”,尽管只是采访时才能使用,但时隔50多年后,提起这段风光,廖老的脸上,依然有着“开宝马般的骄傲”。
廖老退休以后,一年有一半时间住在青城山脚下的“别院”,偶尔回成都的家看看,处理一些事务。60公里的距离,只需要1个多小时,来去都方便。曾经长路漫漫而今路网纵横,就在上世纪80年代,成都到都江堰,往往清早就要出发,中午才能到。现今,成灌高速、成灌老路、成青旅游快速通道、IT大道,以及正在火热建设中的成灌快速铁路,将都江堰、青城山拉入了成都人的“1小时生活圈”。成都至都江堰的快速客运铁路在明年5月全线建成通车后,乘坐最高时速达200公里的动车组从中心城区前往青城山,耗时将不超过30分钟。出行越来越便捷,也为人们选择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性。像廖老这样的“两栖市民”,在成都是越来越多了。既享都市之繁华,又拥山林之清幽,很多人的梦想,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廖老是成都的老市民,也是一名老报人,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和变迁。交通,是市民生活中重要的一环。解放初期的成都,满目疮痍,贫穷落后,交通大部分靠人力。即使是承担重要运输功能的“木炭车”,也是“手动”的。坐车的以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应急供货方案及紧急供货措施.docx VIP
- 高考英语词汇必背3500词(打印背诵版).pdf
-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评估报告.docx VIP
- 一丛菊花见丹心-《满江红》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 初中数学说题比赛: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63页第10题(共19张PPT).ppt VIP
- 小学历史课件了解人类文明史.pptx VIP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训练题库.pdf
- 初中数学说题比赛: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63页第10题(共19张)教育精品(打印版).docx VIP
- ANSYS-Workbench教程及实例2(必威体育精装版整理版).docx VIP
- 中国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