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依托网络的中学数学建模双课堂教与学的实践和探索
依托网络的中学数学建模“双课堂”教与学的实践和探索
依托网络的中学数学建模“双课堂”教与
学的实践和探索
张思明 冯海君 檀晋轩 凌艺国 辛 华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第十九中学 北京第十五中学)
一、项目的缘起数学建模走进中学课堂的困惑
北京市是开展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实践较早的地区,早在1993 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就开展了数
学建模的教与学的活动,以后的十多年中逐渐带动了一批中学进行数学建模的教学实践活动,产生
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成果。我们的前期成果(北京市第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 年)主要
解决了数学建模该不该、能不能进入中学的问题。我们的成果进入了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随之带来的,也是许多数学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数学建模虽然在国家课程标准有要求,
但没课时,没时间、没条件、没有教材和教参、学生基础差,这些问题导致想做却做不了”等等。
数学建模要真正进入中学课堂需要实际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中学数学建模有没有节省时间的教与学的形式?
有没有能真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建模活动平台?
能不能让基础差的学生也参与数学建模?
作为教师自己没有学过数学建模、又要指导学生做这件事、怎么上手呢?
有没有不求人就能找到的、源源不断的建模教学资源?
„„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在北京市教育学会、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帮助下,我们于 2008 年 10
月利用“张思明工作室”的工作机制,加入了北京市重点课题“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与信息技术的科
1
学应用”项目,将利用网络进行建模教学实验做为该项目的数学学科子项目。4 所学校(北大附中、
北京 19 中、北京15 中,北京亦庄开发区实验学校)将中学数学建模课程,发展成依托网络平台、
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的“双课堂“模式。从2008 年10 月到2010 年6 月进行了两轮比较完整的
教学实验(后来北大附中、19 中、15 中坚持了后续的课程实践到现在)。从2010 年7 月到2011 年
8 月,课题组又进行了项目的总结研讨。取得了可喜的教与学的成果。
二、解读“双课堂”的教育价值和目标
“双课堂”模式是教学方式上的一次新的尝试,原本为解决高中课程“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主
要有教师资源不足、教学组织困难等而发起的。目标明确定位为:“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与信息技术的科
学应用”,实施途径是“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的整合教学,简称“双课堂” 模式。“双课堂”的教学
模式契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新课程理念实现的一条有效途径。其主要特点如下:
“双课堂”结合“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其“虚拟教室”是凭借网络开发出来的教学专用工
具,主要功能包括:为师生提供可选择的资源;为师生提供彰显个性化学习的合作探究空间;师生
利用这一空间进行学习的结果,整合生成新的供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虚拟课堂”的学习
过程可得到同步完整、准确的记录。实际操作中能够节省不少于30%--50%的真实课时,同时又有高
于实际课堂的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借助网络,教育资源不再是高中示范校向普通完中校、农村校单
向地输出所谓“优质资源”,双课堂的教学实验中,所有专家、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可以共同参与建
设课程,这些变化都向我们显露一种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新的课程形态和课程文化。
“双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双课堂”致力于为全体学生提供
1 本项目是北京教育学会立项的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重点项目“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与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的子
项目,立项时间2008 年8 月,结题时间2011 年11 月。
依托网络的中学数学建模“双课堂”教与学的实践和探索
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双课堂的平台,整合信息
技术与数学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努力建立更有效合理、科学的评
价体系;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决定者”、“评判者”
转向“帮助者”、“指导者”,从“重结果”变成“重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给教师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51单片机的智能台灯设计.doc
- 幼儿园课件:小老鼠和泡泡糖最终.pptx
- 2024必威体育精装版国开《个人理财》形考题库.docx VIP
-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作业(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9.doc
-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pptx VIP
- 酒店装配式装修技术规程.pdf VIP
- 202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全部试题库及答案.pdf VIP
- 2024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998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docx
- 人文英语3--An-absence-excuse-letter完整版.docx
- 神经工程学(天津大学)大学MOOC慕课 客观题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