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记《大公报》初创时期社评探究
新记《大公报》初创时期社评探究【摘 要】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文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文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关键词】《大公报》 四不方针 文人论政 张季鸾
20世纪30年代,天津人曾自豪地称“天津有三宝,永利、南开、《大公报》”①,《大公报》之所以能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天津三宝”之一,这与它在1926年复刊之后夯下的坚实基础是密不可分的。1926年9月1日,由吴鼎昌出资,胡政之负责经营与管理,张季鸾任总编辑负责言论,三人成立了“大公报社新记公司”,《大公报》以全新姿态复刊,而言论则成为新记《大公报》最引人瞩目的内容。
一、新记《大公报》社评的立论基础
在新记《大公报》复刊第一天,其总编辑张季鸾在报上发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一文,宣布《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为初创时期的报纸社评定下了基调,“四不方针”既是新记《大公报》社评的立论基础,也是社评的出发点和立场。在1926年到1928年的两年间,吴、胡、张三人确实如当初约定的一样“专心办报”,社评几乎由三人“承包”,张季鸾为其中最得力的人物。社评初称“社论”,1926年9月9日起改称“社评”,当年11月7日取消署名,社评即代表报社观点。
1、新记《大公报》社评关注的题材
新记《大公报》的创立几乎是与北伐战争同时开始的,因此,《大公报》社评的主要内容是关系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其中时政方面占据了大多数。社评往往紧密联系现实,根据政府颁布的法令、命令、领导人讲话、以及国家发生的内政外交重大事件等发表言论。其它如外交、内战、农民与农村问题等,也构成了《大公报》的社评内容。据统计,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两年的社论中,总计755篇,国内大事352篇、国际外交192篇、教育36篇、经济27篇、人物23篇、其他125篇,②其中对国内外时事的关注度高达46.62%,正是体现了新记《大公报》最初所提出的“本报完全公开,作人民真正喉舌”的办报方向。
2、新记《大公报》社评的写作原则
张季鸾曾谈起评论写作,说“第一要不偏,第二要不滥,不偏则意旨平正,不滥则文字清晰。”在具体的运用中,则表现为“立意至公,存心至诚,忠于主张,勇于发表”的言论信条。
《大公报》在初创时期以“立意至公”为首要,不讲成见和背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发言。这表现在《大公报》既拥护国民党又反对其一党专政;坚决抵制日本的侵略行为;反对共产党但斥责滥杀共产党员的行为。其次,表现为持论公正,即不随声附和,张季鸾等《大公报》报人极力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关照国内外事件,给出自己的言论和主张。其三,表现为勇于主张和发表,“不以言论作交易”,不为政党所用,不为权势所迫,也“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二、新记《大公报》社评的写作特色
新记《大公报》初创时期的社评是由吴、胡、张三人主笔,其中张季鸾是最主力的人物。张季鸾写社评采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方法,朴实犀利,“笔锋常带感情”。具体可总结为时效性,预见性,简明性和逻辑性四个特色。
1、时效性
20世纪20、30年代,张季鸾已经开始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讲求快捷和及时。《大公报》一般针对国内外重大事件于当日或第二天刊发社评,很少有延时到第三天的。徐铸成回忆张季鸾写社评的情景时曾说他一篇社评写好一段就用刀裁下来付排,自己接着写下面的。③时效性增加了《大公报》社评的新闻价值,使其更加具有现代新闻的元素。
2、预见性
新记《大公报》的社评在当时往往能洞悉时局事态的本质和趋势,对所评论的新闻事件具有预见性,一方面是由于张季鸾等人阅读范围广泛,视野开阔,密切关注时局动态,对世事有深刻的掌握和洞悉;另一方面,张季鸾等也四处搜集消息、探听情报,常在报馆与有识之士探讨议论国家大事。
3、简明性
张季鸾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是以文言文撰写社评,但却不会晦涩难懂,原因是张季鸾语言朴实流畅,不用典故,不用深奥冷僻的文字语句,也不以文字气势压人。同时他善用短句,读来简明通俗。而且他常常是夹叙夹议,由事件引出道理,以理服人。
4、逻辑性
张季鸾写社评十分严谨,执笔之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因而他的社评逻辑清晰,结构顺畅,鞭辟入里。如《蒋介石之人生观》一文,他开篇即指出蒋“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