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曲格平-我梦想是有一片清澈蓝天
曲格平:我梦想是有一片清澈蓝天曲格平:1930年6月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主任。
1994年被聘为全球环境基金会高级顾问。1987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质奖章,1992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奖,1993年获中华绿色科技奖特别金奖,1996年获荷兰“金方舟”勋章,1999年获日本“蓝色星球奖”,2001年获世界自然基金会“爱丁堡公爵保护奖”。著有《中国的环境管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等专著,曾获国务院经济技术中心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被誉为国际环保战线不懈战士的曲格平,虽已年逾七旬,仍不遗余力、满腔热情地高擎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绿色大旗。
十多年前,站在联合国1992年度国际环境奖领奖台上,曲格平发自肺腑地倡议:“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而共同奋斗吧!”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曲格平历时数十载,摸索着一条中国模式的环保之路。“环保亦是公益事业,我这辈子早与环保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将会为之奉献一生。”曲格平说。
从“环境卫生”、”环卫工人”,到“环境保护”,中国环保30年,成绩斐然
问:据说您最初的环保念头萌生于自己的家乡,是吗?
答:我出生在泰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我的家乡很美,高山、寺院、松林、绿水,还有一座被人们称为“晒书城”的孔子庙。童年时的家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景。 我特别喜欢与小伙伴们在田野和山林间捉迷藏,玩起来就废寝忘食。十二岁以前,还常常嬉戏在这片令人心醉神迷的山林中。然而二十年后,当我有机会回到久别的故乡时,却是另一番触目惊心的境况――山寨没了、庙宇毁了、松林砍了,晒书城也荡然无存!心中的童话世界消失了!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潜意识里萌生了一种向往:与自然和谐共处,把美好还给人类。在从事数年专业工作后,1969年,我被调至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负责联系环保相关事宜。
问: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起步于何时?
答:毋庸置疑,周恩来总理应该是新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70年,周总理在接见日本客人时,了解到随行人员中有一位是专门报道公害问题的记者,便特意请这位记者给国家机关和各部委的负责人讲演。当时这是一个难题――让部委的军代表和部长们听一个外国记者讲话,人们难以接受。于是,我们想了个主意,拉条线,摆个喇叭,请部长们在会议室听。会后,总理询问结果,还要求分组讨论写报告。尽管“文革”时期很多事都顾不上,但环保一事总理却抓住不放,并对报告做批示,要求把文件发给出席全国计划会议的人。这份文件应该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份关于环境保护的文件。中国环保起步主要是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始于“综合利用”。就是现在,这个观点也不落后,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即现在所说的“循环经济”。
问:这些年来环保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人们只知道“环境卫生”和“环卫工人”,不知还有“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对环境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到底应该怎么称呼,专家们的意见很不一致。后来我们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议就照英文直译过来,叫“环境保护”。应该说,我们最初的环保概念、所理解的环境问题和世界所谈论的环境问题并不一样――我国认为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而世界谈论更多的是生物圈、水圈、大气圈、森林生态系统等“大环境”、“大问题”。当然,现在我们所说的环境问题已经与国际接轨了。
三十多年来,经过环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成绩斐然,用世界银行的说法,就是“中国环保成就史无前例”。在世界银行题为《中国:土地、水和大气――新世纪的环境优先领域》的报告中,肯定了我国在三个领域取得的成功:一是20世纪90年代后5年减少了工业废气、废水的绝对排放量;二是通过大规模投资,开展恢复森林植被和植树造林活动,扭转了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三是通过实施大规模的预防治理项目,扭转了灌区土地二次盐碱化的趋势。
人类应该师从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问:如何理解“师法自然”?人类应该怎样去做?
答:“师法自然”就是要掌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对人类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智慧。在我们祖先看来,应该“天人合一”:森林是我们的头发,河流是我们的血液,高山是我们的头颅,大地是我们的胸膛……自然万物因有灵性而受到尊重。当我们面对大自然时,应该心存感谢,是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命和福祉。
过去我们一直都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自然,其实,这种观点是工业时代的信条。现在,人们认识到人仅仅是自然链上的一个环节,这根链条无论在哪个环节上断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