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其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具体语篇为例从概念映射的角度对隐喻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隐喻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增强其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概念映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34-02
自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索研究隐喻的有关问题。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他的有关隐喻的观点被后人称为“对比理论”,在该理论之后,还出现了昆体良的“替代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局限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它们只是将隐喻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对其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Richards和Black首次提出隐喻的“互动理论”而突破了修辞格的局限,突显了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的互动,并意识到了隐喻的认知价值,该理论的提出为新的有关隐喻的研究方法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Mark Johnson出版了他们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该著作的出版将隐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对隐喻从传统的修辞格到认知研究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该书中,Lakoff和Johnson 提出了“概念隐喻”,明确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人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Lakoff,1980)。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根据Lakoff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工具。由于语言与人们的认知之间有联系,因此英语学习与教学同隐喻存在密切关系也是必然。笔者从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已有多年,根据多年经验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了解,他们中的大部分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很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英语完全丧失信心,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状况的产生除了上述原因外,还与学生对教材语言材料的理解有一定障碍有关,产生这种障碍的因素之一就是教材中有许多隐喻性语言,而学生对这些隐喻性语言理解不深,且在教学过程中,这些隐喻性语言多被轻描淡写。在此情况下,学生学习英语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丧失。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可使人们用熟知、具体的事物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从而能帮助人类拓展思维、概念化我们的经验、认知世界以及产生语言系统。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概念隐喻在具体语篇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其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一、概念隐喻的类型和认知机制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同时他们还提出概念隐喻由两个概念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自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索研究隐喻的有关问题。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他的有关隐喻的观点被后人称为“对比理论”,在该理论之后,还出现了昆体良的“替代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局限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它们只是将隐喻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对其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Richards和Black首次提出隐喻的“互动理论”而突破了修辞格的局限,突显了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的互动,并意识到了隐喻的认知价值,该理论的提出为新的有关隐喻的研究方法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Mark Johnson出版了他们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该著作的出版将隐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对隐喻从传统的修辞格到认知研究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该书中,Lakoff和Johnson 提出了“概念隐喻”,明确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人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