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心理学报.pdf

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心理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报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吕梦思席居哲罗一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上海摘要结合体验采样法和问卷法分别考察了从名上海高校大学生中甄别出的名高中低心理弹性者在日常情绪状态和情绪复杂性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差异态势结果发现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在日常情绪状态上存在差异高心理弹性组积极情绪的总分强度和频率都显著高于低弹性组高心理弹性组的积极情绪在日常情绪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显著大于中低弹性组在情绪复杂性的个维度有不一致的表现高心理弹性组拥有更高的积极情绪细腻度组在其

心理学报 2017, Vol. 49, No.7, 928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7.00928 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 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 吕梦思 席居哲 罗一睿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上海 200062) 摘 要 结合体验采样法和问卷法, 分别考察了从 252 名上海高校大学生中甄别出的 100 名高、中、低心理弹性 者在日常情绪状态和情绪复杂性、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差异态势。结果发现, 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1)在日常情绪 状态上存在差异。高心理弹性组积极情绪的总分、强度和频率都显著高于低弹性组; 高心理弹性组的积极情绪在 日常情绪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显著大于中、低弹性组。(2)在情绪复杂性的 4 个维度有不一致的表现。高心理弹性组 拥有更高的积极情绪细腻度, 3 组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发现差异。(3)积极情绪调节中, 高心理弹性组多采用宣泄而少 用抑制策略; 消极情绪调节中, 低心理弹性组多采用认知重视调节。这提示, 积极情绪是与个体适应发展密切相关 的内部因素, 也是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资源, 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觉察对心理弹性有重要影响。针对情绪 觉察与调节的指导训练有望提升个体心理弹性。 关键词 心理弹性; 体验采样法; 日常情绪状态; 情绪复杂性; 情绪调节方式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质疑。自此, 研究者们持续致力于考察这一发展现 象的促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以期厘清“缘何一些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曾经或正经历严重压 人被压力或困境击垮而为数不少的另一些人却愈 力 / 逆境的个体 , 身心功能未受到明显消极影响 , 挫弥坚” 的核心命题。 甚 或 发 展 良 好 的 现 象 (Masten, 2001; Zolkoski 尽管压力情境和挫折事件对个体情绪带来的 Bullock, 2012; 席居哲, 桑标, 左志宏, 2008)。学界 严峻挑战已得到证实, 但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不断 对 “resilience” 的中文译法并不一致, 除了“心理弹 深入, 研究者发现 , 个体在压力情境中不是单一地 性” (梁宝勇 , 程诚 , 2012; 史光远 , 崔丽霞, 雷雳, 表现出消极情绪变化, 过程中也会产生积极情绪反 郑 日 昌 , 2013; 席 居 哲 等 , 2008; 席 居 哲 , 桑 标 , 应, 这些积极情绪反应可通过建构个人资源促进应 2002), 还 有 译 作 “ 心 理 韧 性 ” ( 胡 月 琴 , 甘 怡 群 , 对和适应过程(Fredrickson, 2004; Fredrickson, Tugade, 2008; 刘丹, 石国兴, 郑新红, 2010)、“复原力” (安 Waugh, Larkin, 2003; Ong, Bergeman, Bisconti, 媛媛, 臧伟伟, 伍新春, 林崇德 , 周佶, 2011; 雷鸣, Wallace, 2006; 崔丽霞 , 殷乐 , 雷雳 , 2012; 王永 , 戴艳, 肖宵, 曾灿, 张庆林, 2011)、抗逆力(沈之菲, 王振宏, 2013)。 2010; 许静 , 2010)和“压弹” (刘取芝 , 吴远 , 2005) 积极情绪和心理弹性的关系一直是弹性研究 等。这类发展现象挑战了学术界关于“危险因子是 的热点。在积极情绪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 消极发展结果之预判”这一传统固存观点 , 也让缺 Fredrickson (1998, 2004) 提 出 的 拓 展 −建 构 理 论 陷聚焦模型(deficit-focused m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