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的历史发展
第七章 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 文学史的特性 一、文学史悖论及其成因 1、悖论:有延续性,无延续性;有发展,无发展;有规律,无规律 2、原因:文学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双重属性。 3、结论:在现实层面,文学有历史;在审美层面,文学没有历史 二、文学史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1、文学的历时性 2、文学共时性的表现: [1]文学样式、体裁的变换打断了文学的历史 [2]不同文学传统和思潮对文学史的分割 三、文学史是发展与超越的统一 1、在现实层面,文学随历史而发展 2、在审美层面,文学无所谓发展 四、文学史是规律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1、在现实层面,文学有规律 2、在审美层面,文学无规律 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动因 一、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 1、提供了物质基础 2、提供了传播空间 3、提高了文学的思想水平 二、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 主要表现为思想境界的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节 文学传统 一. 文学传统 内涵: 是文学的历史连续性, 是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模式和轨道文学传统包括文学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延续性 形成:文学原型造成了一定民族的深层文学模式 ; 社会生活中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文学的历 史继承性 二、文学传统的功能: 使文学经验得到积累和提高 使民族风格成为可能 对文学史具有构成作用 保守性 三、文学传统的变迁 传统的内部转换导致传统的延续 传统的外部转换导致传统的断裂 第四节 文学思潮 一、文学思潮 内涵:是一定时代产生的共同的审美理想在文学上的体现,是在历史中不断变化的文学潮流。包括两方面:思想倾向、文学风格 特征:历史性;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产物;可传播性和世界性 新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是欧洲最早发生的文学思潮。 特征:推崇理性;重视普遍性;尊崇古代文学典范;讲究艺术规范;具有贵族文学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风格 莫里哀《伪君子》 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 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与民间喜剧手法结合的杰作。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 启蒙主义 是欧洲18世纪的文学思潮,启蒙理性成为其主导思想。 特征:坚持理性;将客观描写和主观的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具有平民性 歌德《浮士德》 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 浪漫主义 是欧洲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思潮,反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讴歌田园生活,甚至缅怀中世纪,以想象、激情、甚至神秘主义和病态的颓废情绪来反抗现实 特征:认为个体心灵的自由高于一切 ;描写非现实的理想化的世界 ;具有高贵的精神气质 拜伦 (1788-1824) 现实主义 是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文学思潮,是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现代性的又一次批判。达到了严肃文学的高峰。 特征: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具有平民精神;写实风格 茅盾《子夜》 创作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 史诗性地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 现代主义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全面异化的产物,是对社会和人自身的反省批判 特征:对生存意义的执著追求;展示人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运用意识流、内心独白、时空倒错等手法,建立了全新的叙述方式 贝克特《等待戈多》 第五节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一、文学发展中的继承问题 1 、爱护和保存文学遗产 2、认真学习文学作品 3、继承文学遗产的内容和形式 4、根本意义上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学传统 5、批判地继承 二、文学发展中的革新问题 创新、变革、发展传统 没有革新就没有文学发展 文学革新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文学革新是自身规律 三、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1、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2、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