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画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冯骥才画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水墨文字 上 《阿尔卑斯山上的小屋》 冯骥才作于1994年(77×76cm) 在我见过的山民中,阿尔卑斯山上的人给我的印象殊为深刻。 满山遍野的花,但他们很少去采。如果他们喜爱花,就把这花种在窗台前的花池里;房前房后都是树,他们从不去砍,如果冬天他们需要木柴烤火,就去森林里去寻找枯树的枝干,但哪怕要走得很远。他们还给房前房后的树木们起了可爱的名字,天天早晨便同这些树打招呼,闲时还和这些老老少少的树说说话。至于那些在山坡上慢慢行走、脖子上响着铃铛的大牛,更是他们相互熟悉的朋友,他们会顺手把早餐的蔬果塞进这些邻人家的湿漉漉的牛嘴里。至于鸟儿,就熟得更别提了!山民们自小听惯了的山间音乐就是鸟叫。这样,他们就不必花钱去买音响,每家院里都有一个木制的小鸟屋,里边总放着米粒和面包屑什么的,用来喂鸟。鸟屋的尖尖的顶子是给鸟儿们遮雨防晒的。还有些山民把这种鸟屋吊挂在窗前。于是,他们的耳朵总萦绕着这悦耳的山间音乐了。 多么会生活的阿尔卑斯山的山民! 《每过此径不忍踩》 冯骥才作于1990年(68×68cm) 我早就知道加拿大以红叶名闻天下,并以这艳丽如火的红叶自豪。但他们对红叶那种真切的热爱却只有亲眼看见才知道。 那天在多伦多的街上走。街很静,一边高高的枫树已经红透了,好像竖着一面红色大墙。我忽然看到前面一个女人走路的姿态有点特别。她的两条腿时而扭来扭去,时而交叉着往前迈步,时而蹦一下。好像她踏着水中的石块向前行走。我认真再看,明白了,当然也惊呆了—— 原来这条街的地面落了许多红叶。这些红叶,片片都像一朵姿态优美的花,并且像给谁错落有致并精心地摆在地面上一样。这女人怕把这些红叶踩坏,便躲着红叶走路。她这行为令人惊奇,感动。原来红叶在加拿大人的眼里不是自然物,而是一种美好的生命。当你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做有生命的,这世界便百倍千倍的可爱。忽然我想,我们也把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都看做宝贵而应当珍惜的生命吗? 《远则阔》 冯骥才作于1990年(33×57cm) “文革”间,我去一位老画家那里,他在美术学院里教课。那时,他过着一种独特的生活——照这位爱开玩笑的老画家自己的话说——他集“神仙老虎狗”于一身,所有角色全由他包办了。这因为,他在学校像条狗,胆战心惊,生怕做错事,说错话,叫他往哪跑就往哪跑。可他一回到家便成了神仙。一些喜欢美术的社会青年都到他家来,向他求教。虽然他不敢收学费,但在崇拜者中间,却找到了自己神仙一般的位置。此时,他神气十足,绝对权威,对青年学生说好说坏,任由自己的性情。 这天,我给他看自己的一幅新作,请他指教。他看了半天没说话。这时我才发现他脸色不好。可是没等我问,他便批评起我的画来,说的话可有点不着边际。他说:“你怎么总画近景,是不是你的视野总在眼前、总在周围那么一点事情上。眼界就是心境,往远处看吧,看远了,再往远看,极力往远看,怎么样?心宽了吧,多画点远景吧!” 我有些诧异。这些话似乎与我无关,又似乎有关,好像在自言自语。这恍惚叫我看到一点他“当狗”的那一面生活的效应与滋味。此外,似乎还有超乎生活之上的一点思考的东西。我回去画了一些这种远景的画,特别是那种“极力往远看”的画,真的叫我觉得心里舒服,尤其在那个压抑的时代!从此,这种“极力往远看”的画便会不时出现在我的笔下。 八十年代初,我还把这老画家的生活写在我的一部中篇小说《斗寒图》中。 《步入金黄》 冯骥才作于1994年(68×68cm) 近几年中,我时有一种进入成熟的感觉。说是一种感觉不如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我已经离开了那种膨胀的、竞争的、极力占有的夏日,进入成熟的秋天。人的中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接近青年,而后期趋向暮年。在前期,我们仍像在夏天里,努力发挥自己,尽量赢取与奋争,甚至贪婪地要占有一切可能的天地。此后,便进入了后一个时期,另一种境界,自觉或不自觉地变得平静了、镇定了、自足了,自足中有一种充实感、成就感、稳妥感。这时,这幅画便悠悠然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的画真是很少很少;我的画常常是我这样的人生阶段的一帧历史照。 《雪夜》 冯骥才作于2004年(67×70cm) 我喜欢夜半更深,大雪繁密。白白的雪花从漆黑而无穷的天空中源源不绝地落下。大雪再密再紧也是静的。似乎雪愈大,人间愈静。静到极处,只有雪花落地时细微的嚓嚓声。尤其是在这入夜的人间。人间的静,大自然的动;深夜的黑,雪花的白,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的境界。 在这种景象中,我更喜欢这些被大雪封锁在岸边的小船里的灯光,还有远处大树遮翳中的灯光。雪夜里的灯光朦胧却分外温暖。有灯光,就有人家,有炉火,有热茶,有亲情,有生活的情味——有了这些,就不再惧怕漫天的冰雪与世间的严寒。此时,人间的气息便分外迷人。 当我用笔尖蘸着黄色的汁水点在黑蒙蒙的树间,笔尖一触纸面,金黄的水色渗开,就如同一盏灯点亮,一个人家显现出来。它在远处的风雪里,叫人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