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外光谱原理和应用综述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及应用
摘要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很快速,非破坏性,低成本及同时测定多种成分等特点,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的检测原理,红外光谱仪的构造,指出了其检测的优点与不足。综述了红外光谱法的发展、应用以及对红外光谱研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 红外光谱 原理 构造 发展 1.引言
红外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metry,IR)是根据物质对红外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特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所以,红外光谱法实质是根据分子内部振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
2.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1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物质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辐射光子的能量与发生转动和转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相等;二是分子转动必须伴随有偶极距的变化,辐射与物质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2.2 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红外吸收光谱一般用T_σ曲线或T_λ曲线来表示,λ与σ的关系式为:
σ(cm-1)=1/λ(cm)=10^4/λ(μm)
2.3 分子的振动与红外吸收
2.3.1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若把双原子分子(A-B)的两个原子看成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中间的化学键看做不计质量的弹簧,那么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伸缩振动可以近似地看成沿键轴方向的简谐振动。量子力学证明,分子振动的总能量为:
E=(u+1/2)hv
当分子发生△v=1 的振动能级跃迁时(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根据胡克(Hooke)定律它所吸收的红外光波数σ为:
σ=(1/2пc)√(k/μ)
其中:c—光速,3×10^8cm/s;k—化学键力常数N/cm;μ—两个原子的折合质量,g,μ=(m1.m2)/(m1+m2)
显然,振动频率σ与化学键力常数k成正比,与两个原子的折合质量成反比。不同化合物k和μ不同,所以不同化合物有自己的特征红外光谱。
2.3.2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可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两类。伸缩振动是指原子沿着键轴方向伸缩,使键长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弯曲振动是指基团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或分子中原子团对其余部分所做的相对运动。弯曲振动键力常数比伸缩振动的小。因此,同一基团的弯曲振动在其伸缩振动的低频区出现,所以,一般不把他做基团频率。多原子的复杂振动数又叫分子的振动自由度。每一种振动形式都有他特定的振动频率,即有相对应的红外吸收峰。因此,分子振动的自由度数目越大,则在红外吸收光谱中出现的峰数也就越多。
2.4 基团频率与分子结构关系
基团频率可分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官能团区就包括了X-H键伸缩振动区(2500-4000cm-1),(X代表O,N,C,S);三键和累积双键区(2000-2500cm-1);双键伸缩振动区(1500-2000cm-1)。指纹区包括C-H,N-H键的弯曲振动;C-O,C-N,C-X(卤素原子)的伸缩振动和C-C骨架振动。
3 红外吸收光谱仪
3.1理工作原
从光源出发的红外光谱被分为等强度的两束光:一束通过样品池,一束通过参比池然后由折光器送入单色器色散,扫描电动机控制光栅或棱镜的转角,使色散光按频率由高到地依次通过出射狭缝聚焦在检测器上。
3.2 仪器的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池 检测器 记录系统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优点
红外光谱法对气体、液体、固体样品都可测定。它属于非破坏性检测,可保留样品完整外表而得其内在品质;测量简单、无繁琐的前处理和化学反应过程;测试速度快;对测试人员无专业化要求且单人可完成多个化学指标的测定;测试过程无污染,检测成本低。
缺点
物质在红外区吸收弱、灵敏度低;建模难度大,需要有专业人员和来源丰富的有代表性的样品,并配备精确地化学分析手段。每一种模型只能适应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因此需要不断对模型进行维护。
红外光谱的发展、应用与前景的展望
红外光谱的发展
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谢尔(Herschel)用温度计测量太阳光可见光区内外温度时,发现可见光以外“黑暗”部分的温度比可见光部分高。从而认识到在可见光谱长波段还有一个红外光区。
1905年前后,已系统性的研究了数百种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并总结了一些物质的分子基团与其红外吸收带之间的关系。
同时人们也利用量子力学的方法研究红外光谱。1930年有人用群论方法计算了许多简单分子的基频和键力常数,发现了红外光谱理论。
但是对大量的复杂物质的红外光谱吸收带,人们至今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地阐明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