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少芳谣言有一点反对
?
李绍昉(1787-1845),广西北流市清湾镇候山村人。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34岁,中了个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后任河南、浙江、云南道监察御史,兵科、工科、吏科给事中,最后任浙江省宁波、绍兴、台州兵备道。于是便有人吹嘘他中的是“复元”(状元)。是“神童”、“一代才子”、“才压三江”(浙江、江苏、江西)等等。这些都是不实之辞,而且,又多是抄袭别人的现成作品。这是很不严肃的。最近还有人写成了长篇传记文学《一代才子李绍昉》。2007年9月11日《广西日报》还刊登了《才压三江李绍昉》文章。
对此,我很有些感想,于是写下了下面这些文字,就正于行家。
?
李绍昉祝寿联和祭文辨伪
?
李绍昉,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上京参加了会试、殿试,中了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国史编修。据说嘉庆廿五年(1820年)年)是嘉庆皇帝六十大寿,满朝文武官员搜了天下珍宝,恭献皇上。唯独李绍昉不带奇珍异宝,只献大米一袋,红纸对联一副。众人窃笑。皇上展开对联一看,顿时龙颜大悦,立即叫人将对联挂在殿正中。其联曰: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原来这副对联,将清代五朝皇帝年号和功德都嵌上去了,使得皇上如获至宝,群臣拜服。从此李绍昉名声大振。
真的,这副对联是李绍昉作的吗?有没有其他版本?有。
据1998年10月,广东人民出版杜出版的,余德全、盂成英编著的《古今绝妙对联汇赏》646页,《名联谈趣》引台湾出版的《广东文献》第三卷第三期云:广东才子宋湘做湖北督粮道时,正直嘉庆万寿(50岁),因为官清正,无宝可献,遂撰一联,进云:
顺穆康贤,雍和乾乐嘉千古;
治平熙泰,正直隆恩庆万年。
这两首祝寿联,同出一臼是无疑的了。只是李的祝寿联改了四个字“世”、“然”、“是”、“乐”。但是,你信谁的?
这两首基本相同的对子,两相比较,宋湘撰的,就很工整。李绍昉改了四个字的对子,就不工整了。如李对的“宁”与“世”,词性就不对。两副对子,除了嵌五朝皇帝的年号以外,还嵌了五朝皇帝的功德。李对的“世”、“然”、“是”指的什么功德?有准能说得清楚其内涵?
况且,嘉庆帝51岁生日时(1810年),李绍昉才23岁.还是个乡间秀才距他进京考中进士,还有9年呢!(李绍昉是1819年己卯科中的进士,时年34岁)更说不上在朝为官了。而宋湘当时已50多岁,已是朝廷命官了。
两首对子,都是献给嘉庆帝的。一首是51岁寿诞宋湘献,一首是60寿诞李绍昉献,内容基本相同。孰先孰后,大家一目了然。
由此可推,所谓李绍防向嘉庆帝献的寿联,实是“子虚乌有”,是后人杜撰出来,强加给李绍昉的.无独有偶,其时适逢皇太后病逝,朝廷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与李绍昉有宿怨的三江籍大臣穆彰阿等,密谋加害李绍昉,于是向皇上推荐李绍昉读祭文。但事前并不写祭文,等读祭文时间到时,才交给他一张纸。李绍昉打开一看,只见四个“一”字.但他镇定自若,略思考,当即琅声读道:
上宛一枝花,洞庭一湖月,巫山一段云,峨嵋一捧雪。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天子悲哀,万民泣血。
如是是真的,这的确是一段好祭文,可说是祭文的绝唱。但是,这,又有另一版本吗?是的,又有。
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巴诚主编的《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卷一,162页的《村妇一时难倒举人》一文,介绍广东才子宋湘时说,宋湘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赴京会试,适逢皇太后去世。京城一些官员和文人,素闻宋湘有才,想试他一试.便安排他在皇太后的奠礼上读奠章.到时他接过奠章,一看是张白纸,明白是众人为难,心里一惊,但不慌张,略一思索,出口唱道:
东边一朵云,西边一片月,南边一枝梅,北边一堆雪。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天子悲哀,士民泣血!
宋湘于是名振京师。
看来这两篇祭文,也是同出一臼,故事也大抵相同。但是,你又信谁的?
宋湘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赶京会试并读祭文。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李绍昉才五岁(李生于乾隆52年(1787年)),他还没有启蒙呢!
由此可见,所谓李绍昉的祭文,又是窜改宋湘祭文而成。不过窜改后的文辞是美妙了些,但旧痕尚存,让人识破庐山真面。而且窜改者也不聪明,为什么只改头.不改尾?把尾巴让人抓着?
我总是这样想。寿联也好,祭文也罢。都不是李绍昉生前本意,而是某些人,为了张扬其祖宗的才德,而乱揖鬼头,强加于李绍昉的头上。甚至有些书刊.作者未作细探而转载,以讹传讹,真真假假,使人莫辩。这是极不严肃的。
?
李绍昉高中复元(状元)的质疑及其“才压三江”之我见
?
李绍昉,嘉庆廿四年(1819年)到北京参加会试、殿试,发榜之日,他只中了个进士,状元却被湖北蕲水的陈沆所中。这位被人誉为“才压三江”(江苏、浙江、江西)的李绍昉为何没中状元?原来是主考官穆彰阿做了手脚。皇太后读过李绍昉的文章,认为他是一才子。听说李绍昉没中状元,大为惊诧,于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