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 要: 文章在界定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沙家浜红色文化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探讨了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沙家浜 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沙家浜地处江苏省常熟市东南方,阳澄湖边,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1.1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儿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沙家浜这片热土上书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1939年5月,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从茅山地区出发,冲破敌顽的层层封锁和限制,一路东进,来到常熟沙家浜阳澄湖地区,开辟东路抗日根据地,自筹给养,发展部队,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全面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10月奉命北撤,但是有36名伤病员依然留守沙家浜阳澄湖地区。为了把革命火种保存下来并发展壮大,36名伤病员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与沙家浜抗日儿女并肩抗战,组建了新“江抗”,为谭震林同志来常全面发展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0年4月,谭震林(化名林俊)奉中共中央东南局的命令和新四军军部的指派,从皖南千里跋涉来到沙家浜,主持领导苏南东路地区党、政、军全面工作。在谭震林同志的领导下,在人民大众广泛支持与配合下,新“江抗”扩编为三个纵队三千多人;东连上海,西连南京,控制约2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沟通了与茅山、大搁地区的联系,打开了与靖江的通路,根据地连成一片,使红色政权得以巩固[1]。在革命艰苦的岁月里,新四军战士与沙家浜儿女并肩作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最终战胜了困难,赢得了胜利。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作风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科学内涵的重要特征。
1.2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沙家浜红色文化形成的力量源泉和核心内容。
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和人民群众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积极性,党的正确领导和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把抗日儿女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坚定了党走群众路线的信念。当时36名伤病员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正是在沙家浜无数个“阿庆嫂”“沙奶奶”的帮助和掩护下,他们利用天然屏障,在茂密的芦苇丛中与凶残的敌人斗智斗勇,不仅把革命的火种保存了下来,而且发展壮大,并组建了新“江抗”,为谭震林同志在常熟全面发展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实践证明,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我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革命之路才能走得更远。这种坚定的群众路线,正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精髓和生命力所在,也是我党的优秀传统和工作作风。
1.3自强不息、自主进取的文化创新精神。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激励着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各样的灾难,通过各种各样的考验。红色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并且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关键就在于红色文化的主体具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自强不息、坚贞刚毅的精神,具有“因时而进、与时偕行”的拓展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主体创作者的精神延伸反过来赋予红色文化以更新、更高的内涵,启迪和引导沙家浜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不断克服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阴影笼罩的鱼米之乡,流着血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这是一首名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抗日歌曲,1943年唱响之后,广泛流传,经过改编后,被列为解放军一七五团(即“沙家浜”兵团)团歌。1958年上海沪剧团根据《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名伤病员斗争纪实》改编出剧本《碧水红旗》,后改名《芦苇火种》,也就是后来著名京剧《沙家浜》[3]。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创新性,朝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创新的艺术形式结合的方向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不断进取的精神。
2.沙家浜红色文化内涵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沙家浜红色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