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喜-乡土社会中艺术及民俗变奏.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赶喜-乡土社会中艺术及民俗变奏

赶喜:乡土社会中艺术及民俗变奏摘要:所谓赶喜,就是每逢当地村民办喜事,一些失去劳动力的老弱病残农民表演自编的喜歌为其提供趋吉的服务,藉此向主家讨得少许的钱物。它是一种在乡土社会中带有乞讨性质的活动,其目的是活跃婚礼现场气氛,然而今天赶喜的内容和性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加入赶喜行列,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组织,划分赶喜区域,赶喜行业开始呈现产业化、专业化的倾向。本文以鲁南地区一个典型的小山村--临沂市莒南县相沟乡王祥村为个案,考察赶喜习俗存在状况和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对村落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再造予以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赶喜 王祥村 边缘人 一、村落中的赶喜传统 王祥村是一个赶喜人比较集中的村落。赶喜人一般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边缘群体,处于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是靠手艺乞讨,因为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所以依靠赶喜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赶喜人有自己的信息来源,比如集市、小卖店、线人等都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源头。老一辈赶喜人多是些体弱多病的人,他们身体大多有些残疾,生活穷困,买不起自行车,都是步行或赶着驴车去赶喜,所以每天只能去一家,讨些残羹冷炙。2000年后赶喜行业开始混乱起来,就有小混混(当地小地痞)开着面包车、轿车赶喜,这时候汽车已经成为承包人的一个代名词。“开车的来了”,人们就明白他们不是普通的赶喜人,而是那种会成百上千的讹诈的专业赶喜人。 赶喜人最常用的是鞭炮。最早的是一种当地人称其为“二脚蹬子”的小鞭。后来使用铁炮,里面装上枪药。现在用的是礼花弹,炸开后是彩纸。比较高级的是用钢筒打出来的礼花彩纸,一般为赶喜承包人常用。 喜歌,是赶喜人在为新人贺喜的时候所表演的歌谣。大多数都不是唱的,一般是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说,一个人答好,当地也称“喜话”、“喊好”。这是老一辈赶喜人的手艺,会说喜话的赶喜人往往更受人欢迎,最能讨得东西。但是发展到现在会说喜话的人已经不多了。 二、变迁中的赶喜传统 最近几年赶喜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出现了专业的赶喜人,盛行承包制,赶喜行业一片混乱,因为赶喜造成很多纠纷,使赶喜人和喜主对簿公堂。近三十年来赶喜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相沿成习的赶喜传统(1980年以前) 1980年前,赶喜的只是少数吃不上饭的残疾人,他们赶喜大多不要钱,只是讨口残羹剩饭,即使在文革期间赶喜也是照常的。那时赶喜人就是等同于乞丐,一般都是自身残疾,丧失基本劳动力的人。没遇见喜事时,上门乞讨。遇见喜事,通过赶喜来改善一下生活,当然只有在有新人结婚时才上门赶喜。 (二)蔚然成风的赶喜行业(1980~1999) 在1980年后赶喜这个行业也开始收费了,赶喜人不仅仅满足与温饱,因为这个时候温饱已经基本解决。所以赶喜人开始把赶喜作为一个营生,很多家庭贫困的人开始赶喜。赶喜已经成为一种创收的副业,但是这时赶喜人仍然是遭受歧视的。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赶喜人内部开始分层次,一部分是只求温饱失去劳动能力的赶喜老人;另一部分是身体健康,把赶喜作为一种副业增加收入的中年人。这个时期赶喜最大的特点就是赶喜行业人员开始增多,有失去劳动能力的乞丐,也有新加入行业的贫穷农民,并且在赶喜道具、交通工具有所改进,赶喜的范围也不仅限于结婚、绞头,商店开业、定亲这些喜事也会赶喜,但是此时期赶喜行业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还是贺喜,赶喜人员虽然多,但是喜主还是乐意承担赶喜费用的。 (三)行业混乱中的无序竞争(2000~2009) 从2000年左右开始,见赶喜既有利可图,活计又轻松,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开始加入这个行业,他们往往是由一些社会上无业的闲散中青年人组成,彼此拉帮结派,在新人结婚时开着面包车、轿车去赶喜。往往是一帮走了,另一群人又来了,要价甚高令喜主家苦不堪言。 (四)从赶喜到贺喜:一种新趋势(2009年以后) 从2000年后,由于赶喜行业越来越乱,村里办喜事被讹钱的人家越来越多,于是在陈玉香的带领下成立了贺喜队,以负责本村的喜事,每次前去表演,对于娶儿媳妇的人家每次收费三百,嫁闺女收费200,虽然也是承包制,但是贺喜队表演的节目着实活跃了婚礼气氛,很受村民欢迎。 综上所述,近三十年赶喜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传统的传承,到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变异和混乱,再到久经混乱后的逐步有序化、正规化;从个人的乞讨行为,到浑水摸鱼的敲诈勒索,再到有组织的产业化;从讨物到要钱再到情面。这个过程,是变异也是回归,是赶喜人、承包人、喜主、官方各方面力量长期较量、妥协、选择、进退的必然结果,也是赶喜行业这一有机体自身发展、内部调整的必然结果。从四个阶段的对比可以发现,靠着赶喜这种形式(放鞭、放炮、喊好、秧歌、音乐……),赶喜的实质在悄悄改变:传统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