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心理学的利他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进化论心理学的利他问题

【内容提要】 达尔文进化论立足于个体选择理论,这使它难以解释社会性昆虫等的利他行为;为此,达尔文后来提及群体选择思想。群体选择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却仍然面临利他行为与适者生存的矛盾。为此,亲缘选择理论和基因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这两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把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结合起来,但又各自面临新的困境。索伯—威尔逊模型区分了“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前者以个体选择为主,后者以群体选择为主,并给出利他主义得以进化的条件。本文在索伯—威尔逊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利他主义对利己主义的随附性关系,亦即群体选择对个体选择的随附性关系;同时指出,这只是适合于人类这种具有独立意志的物种,因而是一种次级关系。而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来说,更为基本的关系是:个体选择随附于群体选择。   【关 键 词】达尔文进化论/个体选择/群体选择/随附性   一、达尔文进化论及其困境   英国科学家、博物学家达尔文(C.Darwin,1809-1882)于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生物进化论的核心观念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学说包含下列要点:1.变异和遗传:一切生物都有发生变异的特性,许多变异能够遗传。2.生存竞争: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和其他物种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和斗争,以求生存。3.适者生存:在生存竞争中,对生物有利的变异得到保留,并遗传给后代;对生物不利的变异则遭到淘汰。4.新种形成:通过长期、多代的自然选择,变异积累下来,就逐渐形成了新种。5.不断进化: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生物永远在发展进化之中。   我们看到,达尔文进化论的着眼点是关于生物物种的,物种不仅仅是共时性的生物群体,而且是具有继承关系的历时性群体。不过,这种继承关系必须通过个体的遗传来实现,这就是说,物种进化依赖于个体进化。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变异性,不同个体之间和不同物种之间都具有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关系。这里便出现一个问题,自然选择的单位是什么,是群体还是个体?一般认为达尔文倾向于以个体为单位,因此达尔文进化论又被称为“个体选择理论”(Theory of Individual Selection)。然而,这一观点引出一个新的问题:个体进化如何同物种进化协调起来呢?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物种进化或群体进化是以其个体成员的必要牺牲为代价的。例如蜜蜂群体中的工蜂和蚂蚁群体中的工蚁的行为就是如此。个体选择理论似乎难以解释像工蜂或工蚁那样的利他行为。   人是一个物种,把达尔文进化论用于人类社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便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道德含义是主张利己主义,而反对利他主义,它是个体选择理论的自然延伸。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人类社会除了存在损人利己的现象以外,还存在大量的互相帮助、合作共存甚至自我牺牲等利他主义现象,难道只有前者有进化论的基础和渊源,而后者就没有吗?   初看上去确实如此。假设一个群体中有一些带有利他基因的个体,利他行为会使这些个体牺牲或减少自身生存或繁殖的机会,即使这种趋向是微弱的,时间却可以将其后果无穷放大,以至群体中利他的基因在严酷的自然选择的刀口下渐渐减少,以致消亡。个体选择理论似乎没有给利他行为留下进化的余地。但是,如果利他主义最终没有留下子孙后代,那么利他行为何以在人类和动物界保留至今并将可能继续保留下去呢?   事实上,哲学家们已经指出人性中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利他的本能倾向,如休谟所说的同情心,尽管休谟并不否认人性中也有利己的本能倾向。中国先哲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有这个意思,只不过他把人的利他本性有所夸大,而对人的利己本性有所忽视。令人惊异的是,科学家们在动物界中也发现了一些典型的利他主义例证。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又如苏格兰雷鸟的行为,当冬天来临而食物减少时,它们就会把一些鸟赶走,这些鸟将在远处死去。但需要说明的是,驱逐行为是“礼仪性的”,并没有激烈的斗争。离开群体的雷鸟与其说是被赶走的,不如说是接到“请走”的信号而自愿离开的。   其实,达尔文本人也观察到了蜜蜂、蚂蚁这些社会性昆虫的利他行为,但他出于个体选择的角度对此迷惑不解,只能看作自然选择学说的反常现象。为了消除这些“反常”,达尔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群体选择的思想。直到1962年,瓦恩—爱德华兹(V.C.Wynne-Edwards)才明确地提出群体选择理论(Theory of Group Selection)。该理论主张,遗传进化是在生物种群层次上实现的,当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特征就可能随种群利益的最大化而得以保存和遗传。   然而,群体选择理论面临一些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