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赋体的流变
伍、賦體的流變
正如詩在唐朝,詞在宋朝一樣,賦是漢朝最發達,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文體。班固的《漢書?藝文志》 所收錄的賦有七十八家 ,一千零四篇,其中九百四十一篇都是西漢的賦,可見漢賦之興盛。漢賦的作者上自帝王、三公、九卿;下至言語侍從之臣、地方官吏,幾乎遍及全國的士大夫階層,而漢賦的題材,舉凡京都、宮殿、郊祀、田獵、軍旅、遊覽、山川、風雲、草木、鳥獸、音樂、舞蹈。以至於言志、抒情等,其內容包羅萬象。
賦能成為漢代正統文學的代表絕非偶然,她是經由五個時期漸進發展,才演變成一代之文學。以下就分別將這些時期的概況略做說明,並述及魏晉六朝的俳賦,唐朝的律賦,宋朝的散文賦之發展及其特徵。
一、兩漢時期
(一)漢賦的形成與發展
1.孕育時期
(1)時代
凡一時代的主流文學,無不前有所承而後有所啟者,自周末至漢初,為漢賦發展的孕育期。
(2)特色
《漢書?藝文志》:「春秋之後……學詩之士,宜在布衣,而閒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荀)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由此可知,古人是把荀子、屈原二人視為辭賦之祖。
詩是能唱的,而戰國時代,四言詩衰頹,詩歌與音樂便漸行漸遠,繼之而興的楚辭也與音樂疏離,長篇詠懷敘事的離騷,亦難配樂而歌。因此,詩歌文學遂變為朗誦文學,此一階段的騷賦,可視為辭賦的過度。而荀子所寫的「禮、智、雲、蠶、箴」等賦,是借詠物以說理的作品,是詩文混合的新體,此一時期正是醞釀漢賦的大好時機,也就是漢賦的胚胎期。
(3)名家名作舉隅
(屈原(西元前340年?西元前278年)
屈原名平,出身於楚國貴族,約生於楚宣王三十年,卒於頃襄王二十一年,為戰國中後期,當時七國紛爭,兼併激烈,其中秦、楚乃舉足輕重之國,屈原主張聯齊抗秦,但親秦派的靳尚等向懷王進讒,屈原第一次被放逐到漢北,頃襄王時又因佞臣的誣陷第二次被逐,這次被放逐到江南地區。詩人受冤屈,心懷邦國,流離沅湘約有九年,終投汨羅江中。離騷為其代表作。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離騷》
譯:「媒人力量薄弱,言語笨拙,恐怕難以成事,世人習慣污濁環境而且嫉妒賢才,喜歡遮蔽好事、稱揚壞事,身處深閨離宮室遙遠,懷王又不醒悟,我懷著忠貞之情無可抒發,如果永遠處在這種情境,我怎麼能忍受得下去?」
〈離騷〉是一首用生命寫成的規模宏大的偉大詩篇,全詩三百七十三行,二千四百九十字。它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正直人格的典範。他的意象是絢爛多姿,無限豐富的。全詩隱含兩條基本線索:一是詩人一生的現實過程:由出身、少年時代的學習、修養抱負,以及後來所遇到的各種挫折,最後選定以死向現實抗議的悲壯結局;一是詩人複雜心靈的歷程,道出忠臣與罪君、矢志與隨俗、戀國與去國的三種內心的矛盾衝突。郭沫若稱《離騷》為「以煩惱為主題的一部迴旋曲」。是「怨」字凝結了〈離騷〉永恆普遍的魅力。錢鍾書《管錐篇》對〈離騷〉的怨有精采的闡發:「棄置而復依戀,無可忍而又不忍,欲去還留,難留而亦不易去。即身離故鄉而去矣,一息尚存,此心安放?江湖魏闕,哀郢懷沙,『騷』終未『離』,而愁將焉避!」
屈原所創的楚辭體對後世的文學樣式產生了二方面的影響:一為漢賦的產生,直接受騷體的影響;二為詩歌由四言演化為五七言的過程中,楚辭以長短參差的雜言形式,打破了《詩經》四言的定型化,為後來的五七言詩鋪路。
(荀子(西元前313年-西元前221年)
荀子名況,戰國後期趙人,曾遊學齊稷下,三為祭酒,期間又曾歸趙聘於秦,去齊適楚。楚相春申君曾兩次任他為蘭陵令,終老於蘭陵。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惡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後天的努力,重視教育和環境影響對人的道德觀念形成的作用,提出「化性起偽」的主張。
《漢書?藝文志》載荀賦十篇現存「禮、智、雲、蠶、箴」,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以賦命名的作品。五賦均採暗示問答體,先斂藏謎底,極力狀物,說出謎面,然後假稱不識,請問其名;答語是以疑問口吻,演義陳理,謎底最終才揭曉。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廓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與?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四海者與?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理。〈禮賦〉
譯:「這裡有一件大的東西,不是絲也不是帛,但卻能成文章;不是日也不是月,但卻為天下而明耀;生者得以長壽,死者得以殯葬;城郭得以堅固,三軍得以威強;純全就可以王,駁雜也可為諸侯之長,兩者都沒有就要敗亡。臣我愚魯不知,敢請教於君上。君上說:這個是有文理而沒有采色的吧?簡明易知而極有文理的吧?是君子所敬重而小人所輕賤的吧?其本性如果得不到它就如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