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前後赤壁赋题旨新探.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前後赤壁赋题旨新探

前、後《赤壁賦》題旨新探 朱靖華 蘇軾的前、後《赤壁賦》,作為「超絕古今」(見嘉樂齋選評注《三蘇文範》引呂東萊語)的絕唱,它已經陶冶和影響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至於它的題旨,自北宋以來卻評說差謬、議論紛然,往往令人真偽莫辨、茫然若失。如有人說其題旨是抒發「遺世之想」(見《三蘇文範》引茅鹿門語)者,有說乃敘其「弔古不盡之意」(見《三蘇文範》引錢本寰語)者,有說是舒其「山水之癖」(見《三蘇文範》引虞伯生語)者,有說是「發胸中曠達之思」(見《三蘇文範》眉批)者,而今人則多說其詠物寄慨、闡述人生哲理者……總之,說法紛繁、互相齟齬,甚至都沒有對兩賦的思想內容進行具體、深入的探索,提出系統而完整的說明,以致迄今未能統一認識,這實是文學史上一大憾事。 當然,要準確而完整地概述一篇名作的題旨,談何容易?正像德國大詩人歌德所說:「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蘇軾的《赤壁賦》大概就是屬於這一類優秀的文學作品吧,這也許是歷代評論家之所以各執一隅、莫衷一是的原因吧! 但是,任何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它的題旨儘管渾厚豐富,難以探測到底,但它總有其寫作的基本現實內容和創作思想依據,只有準確地觀察了它的基本現實內容和思想依據,才能進一步發掘它借以昇華的深刻含義和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理性概念。特別像蘇軾的前、後《赤壁賦》這樣的千古絕唱,它決不可能只是隨意抒寫,失去憑借,而讓讀者撲朔迷離、無所適從的。不然的話,《赤壁》兩賦也就難以被稱作「超絕古今」的代表作品了。 事實上,蘇軾作文最講求立意,他從不虛發,力主「有為而作」,而且認為「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見何薳《春渚紀聞》)。蘇軾撰寫《赤壁》兩賦,應該是有其基本現實依據和基本題旨的,只可惜後世「知音」者少,還未能將其苦心孤詣揭示出來而已。 我想,要探索和研究《赤壁》兩賦的豐厚題旨,首先應依據作品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本身,同時還應該聯繫作者的創作動機、創作背景及其個性品格,進行多方面的觀察和探討,才能較準確地觸及其底蘊;否則,僅是依靠作品中的隻言片語而斷章取義,或者主觀臆測,妄加評論,那就要失之毫釐,謬之千里了。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在黃州寫完前、後《赤壁賦》之後,他的友人──反變法的友人傅堯俞,派人到黃州來向蘇軾索求近文,蘇軾便把他的前《赤壁賦》親書送之,並在文末題《跋》云:「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傅堯俞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後赤壁賦》,筆倦未能寫,當俟後信。」(蘇軾:《書〈赤壁賦〉後》) 這篇題跋,文辭真摯、語意懇切,決非虛詞妄言,因而它對我們理解兩賦題旨至關重要。而從整個賦文的寫作筆法上看,借景抒情、詠古寄慨,似有其深微隱曲之處;再從兩賦中的客──故隱其友人楊世昌、李委等人之名的作法上(在這蘇軾創作中是罕見的),似是心有餘悸,擔心一旦事發、牽連親友。這也佐證它的內容似有所影射。 那麼,蘇軾創作《赤壁》兩賦之際,緣何會有「多難畏事」、「未嘗輕以示人」的思想苦衷,並一再勸勉其友人「必深藏之不出」呢?很顯然,內中必有深意在焉。 一、《赤壁》兩賦深意探微 《赤壁》兩賦的深意究竟表現在哪裡?看來,似乎需要先做一番探索隱密的工作。 本來,對待蘇軾的豪放粗獷、真率無羈的作品,無需做甚麼探微的工作,但處在戴罪黃州的特殊境遇中卻事有例外。 其一,哀怨宋神宗被讒佞包圍,「尊主澤民」的報國壯志難酬。 當時,蘇軾身經「烏台詩案」文字獄的迫害被貶謫黃州,實際已形同政治囚犯,沒有行動自由,「平生文字為吾累」的特殊感受,使他寫作詩文時,常常運用托物寄意的隱晦方法,這形成蘇軾這一歷史時期創作風格的重要特徵之一。譬如他曾借海棠自況,戲謔自己處於「粗俗」的桃李之中;他曾借石榴花的素質,表現自己的高風絕塵和孤傷抑鬱的情懷;他曾借孤鴻的形象,顯示自己雖遭貶謫,但誓不苟合世俗和對險惡環境決不屈從的高貴情操;他曾借任憑風雨吹打,表示自己決不恐懼政治迫害的激憤之情……如此等等。《赤壁》兩賦的迂迴曲折的筆法,便使它在一定程度上障礙了讀者對其題旨的正常理解。 蘇軾是一個自幼懷有「書劍報國」(見《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之二)和「致君堯舜」(《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大志的人物,雖由於變法浪潮的衝擊以及「烏台詩案」的打擊,他並沒有真正走向意志消沉和超然物外,在極度困厄的貶謫生涯中,他的「尊主澤民」、「經世濟時」的理想亦時時泛起:「願為穿雲鶻,莫作將雛鴨」(《給友人陳慥》)。他在到黃州謝表中更說:「貪戀聖世,不敢殺身,庶幾餘生未為異物,若獲盡力鞭箠之下,必將捐軀矢石之間,指天誓心,有死無易!」這話說得可謂披肝瀝膽,刻骨銘心。因此,他戴罪黃州,「雖廢棄,未為忘國慮也」(《與滕達道書》)。至於所謂「睡足吾無求」等詞語,只是一時的牢騷話而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