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自杀与自杀干预2.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住院患者自杀与自杀干预2

住院患者自杀与自杀干预 完美主义者、忧郁质... 自杀者感到被侵犯或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 在自杀前,他们对现况一般都感到无助,对危机的解决认为无望; ...... 中国新近的流调数据显示: 在中国,1999年卫生部报告: 自杀死亡率为22.2/10万,其中城市6.5/10万,农村22.89/10万。而且在中国自杀率仍有增高的趋势。 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二00三年九月六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二十五万人死于自杀,有两百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在中国,自杀成为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 一、自杀概述 二、自杀原因 三、自杀动机 四、自杀心理特点 五、自杀基本线索及征兆 六、自杀干预 七、思考 精神病学第五版 相关及危险因素--4个方面 (一)心理学因素 1.精神应激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 2.心理特征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发现,他们常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①认知方式 ②情感:自杀者通常有各种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他们对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难于接受,缺乏精神支柱。多数自杀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质倾向; ③意志行为 (二)社会学因素 1.性别 2.年龄 3.婚姻家庭 独身、离婚、丧偶者中自杀率高于婚姻状况稳定者,混乱或冲突性的家庭关系自杀率高,关系和睦、气氛融洽的家庭自杀率低。在已婚者中,无子女者的自杀率高于有子女者。 4.职业与社会阶层 5.地域与信仰 (三)生物学因素 1.神经生物学因素 2.遗传 3.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50%~90%自杀死亡者可以建立精神疾病的诊断,其中以心境障碍最多见,其次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及人格障碍等。 4.躯体疾病 在自杀死亡者中患有各种躯体疾病者占25%~75%。大量研究表明,慢性和/或难治的躯体疾病,如脑损伤、癫癎、帕金森病、癌症、AIDS及糖尿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自杀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但关于躯体疾病者自杀的原因,推测与下述因素有关:①因疾病导致的功能受限,不能参加正常的职业和社交活动;②疾病导致的难以耐受的慢性疼痛;③毁形带来的痛苦;④因疾病,如系“不治之症”导致的悲观、绝望情绪;⑤其它如经济负担、累及他人等。 (四)其他因素 包括:以往的自杀经历、社会支持系统及社会交往、教育年限、战争、移民、社会经济状况及社会认可度等。 自杀的动机 通过对自杀未遂者事后的回忆和对自杀者留下的遗书进行分析后,曾有学者描述过各种各样的自杀动机: 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 通过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东西; 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而牺牲自己; 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现实的或想象的); 保持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美; 作为一种表达困境、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的手段等...... 自杀前的心理特点 自杀者在自杀前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表现为: ①大多数自杀者的心理活动呈矛盾状态,处于想尽快摆脱生活的痛苦与求生欲望的矛盾之中。“生存还是死亡?”,犹豫不决。此时他们常常提及有关死亡或自杀的话题。他们其实并不真正地想去死,而是希望摆脱痛苦。 ②自杀行为其实是一种冲动性行为,跟其他冲动性行为一样,是被日常的负性生活事件所触发的,且常常仅仅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 ③自杀者在自杀时的思维、情感及行动明显处于僵化之中,他们常常以悲观主义的先占观念看待一切,拒绝及无法用其他方式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杀行为的发生并非完全是突然的和不可预测的,大多数自杀行为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预兆,可以通过对有关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提高对自杀行为的预测和防范。 自杀危险性评估的基本线索有--6个方面 1.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达过自杀意愿者。 自杀者在自杀前曾流露出相当多的征象,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过自杀的意愿,如反复向亲友、同事或医务人员打听或谈论过自杀方法,在个人日记等作品中频繁谈及自杀等。另外不愿与别人讨论自杀问题,有意掩盖自杀意愿亦是一个重要的危险信号。 2.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性事件。 “丧失性事件”常是自杀的诱发性事件,在事件发生的早期,容易自杀,在经过危机干预后自杀的危险性虽然有所下降,但绝望的意愿仍可能使他们采取自杀行动。等到他们“习惯”以后,危险性会逐步减少。 3.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动,其再发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 既往行为是将来行为的最佳预测因子。当患者采取自杀并没有真正解决其问题后,再次自杀的危险性将会大大增加。此外,在自杀行为多次重复后,周围人常会认为患者其实并不想死而放松警惕,此时自杀的成功率将大大增加。 4.发生人格改变者,如易怒、悲观主义、抑郁和冷漠,内向、孤僻的行为,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者;出现自我憎恨、负疚感、无价值感和羞愧感,感到孤独、无助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