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纳络酮对乙醇中毒致昏迷患者80例疗效
纳络酮对乙醇中毒致昏迷患者80例疗效【摘要】 目的 探讨纳络酮作为一种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对乙醇中毒致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60例乙醇中毒致昏迷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纳络酮;对照组80例,常规性催吐、洗胃、导泻、利尿、解毒及对症治疗。
结果 乙醇中毒致昏迷者纳络酮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纳络酮虽非特效解毒药但其应用可使乙醇中毒致昏迷患者清醒时间明显提前,不良反应小,并且清醒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纳差等症状较轻,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 纳络酮;乙醇;昏迷
1 临床资料将160例乙醇中毒致昏迷者随机分纳络酮组80例,常规治疗组80例。纳络酮组男性6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14~60岁,对照组男性65例,女性15例,年龄15~62岁,平均35岁,见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饮酒至就诊时间、病情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经χ2或检验P0.05)
所有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检查血尿常规、血糖、尿素氮、肌酐、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血乙醇浓度测定。
1.2 治疗方法纳络酮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催吐、洗胃、导泻、利尿、解毒及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外,加用纳络酮(北京四环制药厂生产)0.4~2.0mg静脉注射一次,然后以2.0mg加入5%葡萄糖500mg中持续静脉滴注直至清醒。
2 结果见表2、表3。乙醇中毒致昏迷患者纳络酮组与对照组总的有效率,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急性乙醇中毒是临床中毒常见的急症之一,是过量饮酒所致。研究表明小剂量乙醇可阻断突触后膜苯二氮卓-γ-氨基丁酸受体,解除γ-氨基丁酸对脑的抑制,产生兴奋效应。随着剂量增加可依次抑制小脑、网状结构和延脑中枢,当血乙醇浓度2500mgL,患者进入昏迷状态,瞳孔散大,体温不升,血压下降,呼吸减慢,且有鼾声,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纳络酮属阿片受体拮抗剂,能竞争性阻滞并取代阿片物质、内源性阿片样物质β-内非肽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断阿片样物质的作用,降低β-内非肽增高所引起的脑水肿,改善缺血区神经元的电活动及脑组织的缺氧状态,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延长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减轻脑细胞的坏死。纳络酮能解除β-内非肽这些物质对心血管和呼吸调节机制产生的抑制作用,改善中枢性呼吸衰竭,增加脑部血液供应,抑制氧自由基的释放,稳定纤溶酶体膜等非阿片受体作用,具有改善脑代谢和促进脑复苏的双重作用[1]。纳络酮虽非特效解毒剂但其可通过血-脑屏障,竞争性地阻止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结合,表现较强的催醒作用[2]。纳络酮可以减轻缺氧条件下和缺氧后恢复时间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和坏死。纳络酮可逆转乙醇对肝脏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代谢和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而防止自由基损伤。纳络酮能有效的拮抗β-内非肽对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缩短中毒患者清醒时间。
本组病例观察结果表明,应用纳络酮治疗重度乙醇中毒昏迷患者疗效显著,能加速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并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并且清醒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纳差等症状较轻,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苗成林,王风.纳络酮抢救昏迷病人的临床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 (10):1159
[2]李焕得,张毕奎.解毒药物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4-65
1
文档评论(0)